今天阅读了《变量2》大约四分之一的内容。
大部分是故事,关于教育微创新的故事。比如一所可以通宵打游戏的学校——另类的先锋学校;一所专门筛选贫困孩子,并教会他们人生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职业技术学校——成都百年职校;被成功推广到全国20个省的200多所乡村学校的“双师教学”项目,以及两年时间就覆盖了5万名特岗乡村教师,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教学热情与水平的“青椒计划”。
当然也包括这些微创新背后的灵魂人物的故事。比如先锋学校的校长刘晓伟,先锋学校遵循孩子天性,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才能和志趣发展的教育理念,使之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夏山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刘校长坦承其思想启蒙来自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对教育的看法。比如百年职校的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通识教育、社群建设和终身学习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无疑让职校的孩子们即便没有闪亮学历的加持,也仍旧拥有了立足社会的坚实根基。又比如“双师教学”与“青椒计划”的发起人汤敏,把对教育与扶贫的关心,切实践行到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上,不断升级创新扶贫教育的版本,并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他们,都在教育领域创新着,实践着,或培养出了一波波学有所成的学子,或使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对教育充满热情与信心。与眼下我们所熟悉的教育所不同的是,前者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而后者则是将着眼点落在了对乡村教育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乡村教师身上。
在眼下家长焦虑,孩子疯卷的“唯分数论”大背景下,先锋学校与百年职校的故事看上去理想得不像是真的,但他们的教育理念无疑是科学的,也更符合教育的长远目标的。就是时代洪流之下,绝大多数的家长与孩子们早已裹挟其中,他们的故事终究只是极少数的特例,又有多少人能够停下,并且敢于停下,去勇敢地尝试呢?
对此,作者的观点是,“决定应试教育模式能否持续的很可能不是成本收益核算,而是预算约束。”事实上,作者认为,“无论从你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一代父母的教育投资都不可能有丰厚的回报。它是一个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最多,收益最低。”
多么残酷又扎心的事实!
但更残酷更扎心的事实是,即使应试教育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但还是会有很多家长继续跟进。这似乎已经成了这一代家长们心中抹不掉拔不出的执念。
所以作者认为,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会遵循“普朗克规律”,即,应试教育的终结,不是因为曾经相信应试教育的父母改变了想法,而是因为不相信应试教育的新的一代终于长大了。
多么悲观而无奈的预言。但作者认为,这样的预言既是非常悲观的,也是非常乐观的。悲观就在于短时间内难以见到实质性的变革,而乐观则在于,当这场革命到来时,它将会摧枯拉朽,丝毫没有阻力。
用作者的话说,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代际革命,未来一代的想法会和我们这一代非常不一样。而当下令人无比焦虑的教育其改革,或许就要着落在未来一代身上。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在遥远的未来,且尚不知正确与否。
眼下看样子,只能继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