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上让人失望的老师不是太多,但是让我惊掉下巴的,熊逸是第一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熊逸解读《庄子》开篇这么说的: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庄子》是一本什么书”。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庄子》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心灵鸡汤,是人生输家的心灵港湾。
庄子本人就是一个人生输家,一个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看不惯他的时代,常常发牢骚,还很喜欢用极尽刻薄的话来讽刺那些成功人士。如果你是他的邻居,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这种人整天在朋友圈发各种负能量的段子,更可气的是你还很难反驳他。如果你还有一点进取心的话,你一定会和他绝交。如果你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你一定会学孟母三迁的榜样,有多远搬多远。”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人的内心和外在世界互为镜像。我们读书尤其是如此,我们内在有什么,才能在书中读到什么。所以,熊逸是这个情况吗?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庄子果然如此躺平,还是熊逸没有读懂《庄子》,继而把自己内在的某些东西投射了出来?
01庄子是个失败者吗?他为啥生活贫穷?
一、庄子自己不愿意为官,有2个证据
1、《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记载:
有一天楚威王从别人那里听说庄子贤能,于是便派遣了人来请他,让他当楚国的宰相。可惜却换来的是庄子的拒绝。庄子说:“银两确实很丰厚,官位也很诱人,但是您没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还几年,到了时期再把它送去祭祀,即使它现在只想做一只孤独的小牛,还能办到吗?”就这样庄子很成功请走了使臣,他宁愿在小水沟里欢快的游玩,也不愿意被君王所束缚。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身心愉快,便毅然决然的决定终身不在做官。
2、《惠子相梁 》中说:
惠子当上了梁国丞相,庄子到梁国游玩,这时有左右随从对惠子说,庄子想抢他的臣相之位,惠子马上派人搜捕庄子,庄子得知主动找到惠子,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乌鸦寻到一块腐肉,看见老鹰向他飞来,以为老鹰要吃他那块腐肉,便愤怒地发出“吓”的声音,来吓跑老鹰。惠子问庄子故事结果怎样?庄子说:“你安心做你的臣相吧,没有人想要,我马上离开梁国。”
二、庄子的才华,哪怕是教书,未必在孔子之下。
《史记》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就是说他的才学没有不涉及的。要知道司马迁自己就是文学大家,能够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是很罕见的。另外我们说庄文如海,孟文如潮。庄子的才华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庄子如果愿意,他即使去收弟子,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三、当官和教书都不愿意,庄子为什么要这样?
1、首先,庄子和老子都是信奉自然主义的,因为那个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家往往是朝不保夕。所以庄子和庄子就特别希望,人能如同自然万物一样安静地生活。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是时代的背景。
2、庄子信奉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庄子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是虚幻的追求,与其为了这些外在的东西忙碌不已,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顺应自然,安贫乐道。因此,他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极为简单,从不刻意追求财富。
3、庄子对权力和富贵持有极度的警惕和批判态度。他认为追求权势和财富会让人失去自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他曾通过寓言故事表达过这一观点,例如《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和小麻雀,庄子通过这些故事说明物质富贵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4、庄子身处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像孔子那样,积极入世,谋求通过政治改革改善社会;二是像庄子这样,选择隐居避世,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庄子显然选择了后者,他宁愿保持内心的超然和独立,也不愿意为了物质生活而妥协。
因此,庄子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正是他思想中“逍遥”的精髓所在。对于庄子来说,吃不饱饭并不是一种困窘,而是一种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坚持。
02庄子消极吗?
我们知道庄子的思想承继于老子,老子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只有读懂这个,才能理解庄子是否消极?
老子说的道,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老子说的不争,是不像凡人一样在表象和细枝末节和你争,是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培根固本上面,要好好经营本质的部分。等你本质的部分培养好了,外在的表象部分就会发展到别人无法匹敌的程度,这叫天下莫能与之争。
举个例子:亚马逊如果天天争,就是到处打价格战和对手打口水仗,这叫争,表象的争,不仅耗费精力,而且身心疲惫。但是亚马逊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客户至上”这一本质上,结果等亚马逊把这个最核心的事情做好后,它早已经不是卖书的了,核心业务是AWS云服务、广告和自营零售。你看,是不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曾经的卖书对手不是倒闭,就是还在卖书,亚马逊已经是枝繁叶茂了。
如果真要说消极和积极,我们凡人的争来争去是最消极的。因为这是最表象、最低级、最不用动脑筋的,依照本能和别人干、和别人吵就行了。而老子说的方式,需要深度的思考,需要抓住事情的本质,而且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这是非常需要智慧的,而且敢于不在表层和你争,去坚守本质,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所以这其实是无比的积极。
陈海贤说:卷,是最懒惰的一种方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卷,就是在大家成熟的赛道拼体力、拼时间,这个是没有什么创新,更多可以说是低层次努力。但是不卷,往往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努力,因为你要在一个陌生赛道去摸索、去忍受不确定性、去搞定未知的困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喜欢用战术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所以,庄子并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消极”。
1、首先,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一种超越世俗困扰的积极追求。他主张人应该摆脱对名利、权力的执着,回归自然的本真,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和谐。这种态度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庄子强调“无为”,并不是鼓励无所作为,而是提倡顺应自然的法则,顺势而为,避免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强求。2、其次,庄子的哲学中充满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和积极理解。他通过寓言和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强调人应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例如,他在《齐物论》中提出的“齐物”观念,主张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生应该超越主观的好恶判断,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试图引导人们走向更宽广、更深邃的生命体验。3、此外,庄子的“逍遥”并非完全脱离现实。他并不否定世俗生活的价值,而是认为人们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生命,不被物质世界的局限性所束缚。在庄子的思想中,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丰富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总的来说,庄子的思想不是消极的退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超脱。他的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生活困扰的智慧方式,通过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因此,庄子不仅不是消极的,反而是一位积极探索生命真谛的思想家。
03庄子,改写了大脑的奖励机制
我们说心流、神秘体验、开悟、高峰体验、冥想等等,就是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时,会进入一种高度专注、忘我、充满愉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往往会对时间的流逝和身体的需求(如饥饿、疲劳)变得不敏感。
庄子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我们前面说的几种其实是一个原理。他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完全忘却了自我和世俗的烦恼,专注于那种自然合一的状态。体验到一种深层的内心宁静与满足,这种“忘我”体验,可能正是庄子所追求的一种持续心流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进入心流或类似冥想状态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活动可能会暂时减少,这部分大脑负责自我意识、决策和逻辑思维的功能。前额叶的“静默”可以让人暂时摆脱自我的束缚,体验到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与外界的界限消融,从而达到“与天地为一”的感觉。
同时,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让人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并有一种“顿悟”或“开悟”的感觉。庄子的思想尤其在《齐物论》中,提到的一切万物齐一的观念,与神秘体验的描述有相似之处。并且让人对这种状态“上瘾”,希望重复这种体验。
因为在这个时候,人会进入一种深度放松与专注并存的状态,这与庄子所描述的“心斋”、“坐忘”相似。当一个人深深沉浸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物质需求的满足显得微不足道。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即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不是物质上的富足。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人处于心流或类似状态时,内在的专注与满足会降低对外在奖励的需求。因为心流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奖励,追求这种状态的人可能会减少对物质欲望的追求。
从大脑化学角度来看,长时间处于心流、冥想或神秘体验状态中,可能会导致大脑对这些内在体验产生偏好,减少对物质奖励的渴望。大脑逐渐调整其奖赏系统,更倾向于追求内在的精神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所以,庄子对“忘我”境界的痴迷,确实使他对物质的欲望大大降低。这种境界带来的精神满足感远超物质享受,让庄子能够轻松地放下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专注于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也就是说,庄子的大脑奖赏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相关体验,凡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凡人的大脑奖赏机制对物质更敏感。
04庄子为啥会这样呢?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好奇了,同样是吃大米饭长大的,为啥其他人都不这样,只有庄子这样呢?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按照精神分析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小的物质生活匮乏,或者抚养者严重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那么孩子为了避免痛苦,会增强自己的大脑思维的能力。因为需要用思维来解释外在的痛苦,需要用思维来安慰自己,需要用思维对现状进行解释,同时进行情感隔离,从而起到保护自己,让自己免受太大的伤害。这个虽然说在我们小时候可以保护我们,但是也有副作用,就是思维能力会非常强大,表现的非常理性。因为情感隔离,这种人长大后也是会潜意识拒绝亲密关系,同时疏离情感。所以他们往往不会为情所困,说的难听就是他本来就无情,报道中说马斯克就是如此,这就为庄子超脱创造了身体基础。另外庄子不在意物质,也有心理原因,因为从小得不到物质,有些孩子就会把物质和世俗生活解释为不好的,不对的,不应该拥有的东西。所以长大后,就会排斥和贬低物质生活的部分。庄子应该就有这个意味。
还有,就是这些孩子,因为从小都是靠思维一直安慰自己活过来,所以他会痴迷这种感觉,也就是会去追求思想的纯净,就会活得比较遗世独立。当然庄子能够活成这样,也还要归功他的学问太好。他的思维能力强大,能够看透,并且真正地做到了老子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是真的有了宇宙视角,活出了逍遥的状态。
05熊逸,你是开玩笑,还是在忽悠得到读者呢?
说到这里,我就很好奇,熊逸在得到公开讲《庄子》,你真的读懂了《庄子》了吗?当然你可以不喜欢,或者不支持庄子,但是如此负面的评价庄子,且不说对错与否,是不是这种做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呢?我们知道,往往偏见和无知有着某种联系,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包容性极强,杰拉菲尔德说:“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那么,熊逸是开玩笑,还是在忽悠得到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