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三
□ 湖 山
老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养生实践中,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这就是“重生”、“摄生”、“卫生”老子认为人应该重视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视生命就会重视健康,重视养护好自己的身体。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精心地护养。强调养护生命必须与节制欲望相结合,自觉地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应当顺其自然,过平淡健康的生活,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养护。
一、老子的“重生”理念
老子为什么能够长寿?首先是因为他重视生命。他认为人的生命产生于道,人要尊重道,就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世间万物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其余的一切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四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熟病?”声名和生命哪一样更亲近?财产和生命哪一样更贵重?得到名利与失掉生命哪一样对我更有害呢?老子一连三问,就是要表达一个理念:生命高于一切,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一个人失掉生命,就是最大的祸害。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一切,失去了生命,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人不应该为了名利钱财而活着。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电台的总编室主任,为了竞争一个副总编的位子,他隐瞒自己得了癌症的病情,没有及时去住院做手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几个月之后癌细胞扩散,50岁不到就去世了,大家都说他想不开,那顶乌纱帽就比生命还重要吗?
按照庄子的说法,名利是上天暂时寄存在你这儿的,到时候都要还给上天的。《庄子·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了解生命真实状况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东西;明白命运真实状况的人,不会去追求命运所达不到的目标。保养身体一定要具备物资条件,但物资充足身体却保养不好的人,并不在少数;保全生命必须要先保养好身体,但身体还在生命却丧失的人,更是多不胜数。生命到来的时候不能拒绝,生命丧失的时候不能阻止。可悲啊!
二、老子的“摄生”理念
姚淦铭先生在《老子智慧》一书中写道:老子在《道德经》五十章中里提出一个“摄生”的理念,什么叫摄生?河上公注:“摄,养也。”“摄生”,就是养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保养身体。
陈撄宁在《道教与养生》中,指出了“摄生”的四种作用:
⑴摄持自己的身心,勿使妄动。
⑵收摄自己的精力,勿使耗散。
⑶摄取外界物质,修补体内亏损。
⑷摄引天地之气,延长人的寿命。
老子的摄生理念,一方面强调要“摄持”、“收摄”,就是约束你的欲望,舍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强调要“摄取”、“摄引”,就是吸收健康营养的食物,补充身体的消耗;呼吸新鲜纯净的空气,延长自己的生命。是有“取”有“舍”,强调一切顺其自然,不被外在贪欲伤害本性,否则就是妄为了。
这四种作用完全无缺,才可以称得起一个善于摄生的人。这里比较具体地指出了养生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心理,二是行动,三是营养,四是锻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进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保养身体,完善生命,从而健康,进而长寿。
有人经常会问,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生?老子告诉你:人自从有了生命的那天起,就要开始养生,直至生命的结束。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他说,人从出生到死亡,属于长寿之类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之类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的但最终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老子生活的战国时代,长寿人只有三分之一,这个“长寿”的概念与现在不同,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多一点,超过40岁就算长寿。三分之二的人,活不到平均寿命,这里包括非正常死亡的“十之三”。他认为: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过程是由许多环节链接而成的,人不能等到了老年才想到养生,而是要注重生命每一个环节的护养,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命由道而产生,由德来蓄养,人从小慢慢地长大,不断地培育,等到长成了大人,生命就成熟了。生命成熟之后,就会逐渐开始衰退,为了延缓生命的衰退,更需要注重自身的护养。养护的过程应该贯穿生命的始终。这就像一辆汽车,跑了多少公里要进行保养,人体也是一部机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也要进行保养。
老子从人生的整体观来看待生命的养护,他认为养护生命是一辈子的事,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精心护养,而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来养护。因为世界上很多人没有走完自然的生命进程,就半途夭折,非正常死亡了。
三、老子的“卫生”理念
“卫生”这个理念是姚淦铭先生总结出来。这里的“卫生”不是讲卫生、爱干净的意思,是护卫生命的意思。老子的“摄生”要诀,又被称“卫生之经”,记载在《庄子· 庚桑楚》里面,从而有了南荣趎(chú)聆听老子传授“卫生之经”的故事。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已乎?能翛(xiāo,自由)然乎?能侗(dòng,心无执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háo,号哭)而嗌(yì,咽喉)不嗄(shà,嘶哑),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niè,卷曲),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shǔn,眨眼),偏(心之偏滞)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因顺),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矣。”
在这段故事中,老子的“卫生之经”讲了这么几个要点:
⑴能够心身合一,不使分离,排除外界的干扰;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讲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⑵能不占卜就可以预测凶吉,及早趋吉避祸,避免灾祸的发生;
⑶能知止知己知足,这就是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就可以不遭受耻辱,知止就可以没有危险;
⑷能不求别人而求自己,养生主要靠自己,不是靠别人,也不能靠医生,生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⑸能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心态平和自然;
⑹能处于一种无所知的状态,无忧无虑,怡养心神;
⑺能像婴儿那样生活,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⑻能行动时自由,安居时无碍,顺物自然,同波随流。
老子再三强调,养护生命必须节制欲望。老子把人的生命看成是一棵树,《道德经》五十九中章说:“是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一棵树要活得长久,就必须“深根固柢”,有了又深又广的根柢,才能从土壤里汲取足够的营养,才能抗拒外界狂风暴雨等灾害的侵袭,才能枝繁叶茂,生命常青。人生之树怎样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呢?人有了生命之后,整个漫长的人生过程都要精心护养,不要让它遭到砍伐,受到伤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些道理,《云笈七签》里说:“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意思是世上的人嗜好和欲望太多,伤害自己的身体,砍伐自己的生命之树,还浑然不知,从古到今都有这种人。
哪些行为等同在砍伐自己的生命之树呢?《吕氏春秋·孟春纪》中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他认为:沉迷于女色,陶醉于靡靡之音,一味地追求享乐,这就危害身心健康,砍伐性命之树的利斧。
唐代杨炯在《晦日药园诗序》中也说:“玉帛子女,为伐性之源。”意思是:贪财好色,这就是砍伐生命之树的根源。现在一些腐败的官员,一些有钱的暴发户,过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现在还有不少人习惯过夜生活,习惯熬夜,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间,他却在歌舞升平,吃喝玩乐。有的人打麻将,经常通宵达旦。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砍伐自己的生命之树。
我们很多人缺乏生命的整体观,年轻时为学业为事业打拼玩命,为了追名逐利不断地透支身体。等到了一定的年纪,又拿钱来养生保命。这就像一棵树,你生命的根基不牢,身体不健康,这是钱能够换得回来的吗?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过劳死?就是身体透支太多,生命之树已经被自己砍伐的遍体鳞伤,这样还能够恢复生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