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学校时,班上总有一两位同学特别不听话,喜欢和老师顶嘴,老师气到冒烟、同学笑翻;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些是真的很聪明、思考能跳出框架的。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中,宰予就是这样的人。
宰予,字子我,又叫做宰我,孔子视他和子贡为语言方面最优秀的学生,孔子这么多学生中,他的才学十分突出,能言善辩。孔子对于他的学生很少责斥,皆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过对于奇葩学生就另当别论,宰予是论语中的反面教材。
大概是他的言谈机智,一开始孔子对宰予的评价是还不错的。然而有一天宰予白天睡觉被抓包,重视勤奋学习的孔子非常生气,直接骂:「朽木不可雕也!…..我以前得知一个人的言语,就能推测他的行为,但我今天以后,会同时考察其言其行了。」孔子对他的失望由此而知。
当时虽然各国称霸,互相攻打,但礼制方面依然遵循周天子之礼,其中,对于父母过世,需要守丧三年,这是当时的礼节。但宰予又出奇招了,直接问孔子:「老师,君子不是要制礼作乐吗?如果守丧三年,那这些东西不就荒废了?种稻米部也一年就能收成吗?所以我认为守丧只要一年就好。」孔子十分不高兴,便反问他:「父母去世这三年期间,你吃好的、穿好的,难道你能心安吗?」一般学生听到这里早已乖乖低头。可是宰予竟然大言不惭回答:「可以!」孔子大概被他气到暴牙都露出来了,「你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我不管你了!」
孔子中心思想就是「仁」,认为只有为了保全仁而牺牲生命,而不会有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仁德的;就是所谓的「杀身成仁」。宰予头脑一转,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掉进了另一个仁者,那这个仁者会跳进去吗?孔子皱着眉头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可以用其他方法把他救起来呀,真正的仁者,是不会盲目追求仁德的。」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对老师所讲,就感觉哪里怪怪的,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有个同学问到关键点,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对啦,就是这个地方!老师便会解释得更清楚,我们同时也暗自羡慕这位同学的洞察力。
看似宰予在唱反调,其实透过他的提问,让孔子更细致的说明,仁的追求须从大体而言,不是盲目跟从,甚至因此丧命。有此可知,宰予头脑很灵活,马上会想更细微的区别,尤其针对传统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
也因此,虽然聪明伶俐的宰予常把它老师气得半死,但孔子还是愿意教导他。从现代角度看,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学生一直都有,换句话说,我们都需要有批判的思考,学到的知识必须自我消化,而不是全盘囫囵吞枣。
论语是一部很生活化的经典,不必当作古董束之高阁,也不必认为里面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用心玩味,能体会出许多简单有趣却富含哲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