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9载,忽陷迷途。我发觉,同一篇课文,反反复复教了几遍;同一份试卷,反反复复讲了几次;同一份资料,反反复复查了几遍……在不断的反复中,我的确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消耗了不少的时光。从奔三到奔四,年轮在增长,可智慧并未提升。同样的讲台,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年轻稚气的学生,不同的只有我的容颜。我不知道同样的工序到底要重复多少遍,我只知道一篇文章就打发了我的一生。20年后,当白发苍苍的我站在讲台上颤巍巍地重复着“人生易老天难老”时,不知是何种心情!
是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在易老的人生里,我或许不应只如工匠般一遍遍地把泥巴糊上墙,我或许可以在砌墙的间隙反思总结自己的砌墙经验,写个《砌墙指南》什么的,不图对后来人有什么借鉴作用,只期望能在墓志铭上留下一笔,以表曾到人世一游。
有如此认识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恍然间发觉做了很多无用功!——同样的课备了无数遍,同样的重难点查阅了无数次资料书,同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反复出现……教学工作的确离不开反复,但有些反复是教学的必须,有些必须却是生命的浪费。如同一篇课文我备好了初步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只需一步步完善;同样的重难点我一次性整理成册,以后只需熟悉巩固;同样的问题我定下应对方案,以后只需简单照搬……如此可以节约不少时间,而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充充电、陪陪家人,放松自己。而现实状态是教了九年书的我还在苦恼课程的合理设计、作业的检查落实、教学的结果反馈……
有如此认识后,我开始主动阅读一些教育大咖的作品。从魏书生到李镇西,从于漪到李希贵……我发现他们不仅在教书,还在思考。一部部教学作品就是他们思考的成果,字里行间我感受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反观自己,常常捉襟见肘——被教学任务追着赶着,慌里慌张地完成教学程序,至于教学结果那就听天由命吧!
我不得不承认,教学的无力感源于能力有限,而能力又是由思维决定的。“学而不思则罔”,那教而不思又会怎样的呢?我当了九年的教书匠,照本宣科,越教越迷茫;而那些教育家不但自己越教越明朗,还能为他人指点迷津。这是否能说明思考之于教学的重要性呢?
从匠到家,只是一个思考的距离,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距离……此生不敢苟谈家,我只希望自己熟能生巧,巧能蓄力,以为自己在年老体弱时谋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