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读一篇新发表的英文文献,学霸会觉得自己是在接触前沿知识,顺便学习论文的写作结构,为学术奠基,学渣觉得自己是在记住几个新英语单词;后来,学霸早早发了paper拿了奖学金,学渣还在挣扎“这句话里又有一个新单词”。
同样是规划未来,有人关注自己有多想做这份工作,而有人盘算这份工作有多容易得到;后来,出于渴望去找工作的人升职加薪,承担了许多重要的项目,把“容易拿offer”排第一位去找工作的人,每年把同样的工作日重复三百遍。
我们常常在各处看到“格局”这个词,有人说它是指思想的深度,有人说它是指承受委屈的能力,有人说它是大局观。字典对“格局”的解释是“事物的认知范围”,格局大的人更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能从长远考虑。其实,心理学中也有类似“格局”的理论,用以描述“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表征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
“格局”有大小,解释水平有高低,可以按抽象水平划分。解释水平高的人,在理解事物时更抽象,在前文读文献的这个例子中,“接触前沿知识”就比“认识文献中的词”更抽象,也更接近于事物本质,并且更显得与目标相关——不然读文献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学单词吗?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也就是说,“抽象”是一种更晚出现、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确,在研究中,解释水平高的人们好像也能更“厉害”。
许多故事告诉我们“格局”大的人有多厉害,多能坐怀不乱、卧薪尝胆、背水一战。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个例,但大样本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样的结果。
心理学实验发现,高解释水平的人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放弃眼前的诱惑而选择等待更有价值的回报;也更能坚持健康行为,在锻炼时坚持的时间更长,更能抵抗巧克力糖这种不健康食品的诱惑。高解释水平的人们甚至会更反感诱惑,因为面前的诱惑让他们想起的不是一时享乐,反而是他们的远端目标,相比之下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于是他们更容易抵制诱惑,促进了自我控制。也就是说,迷茫时的自我怀疑其实算是正常情况,许多人都会有。
当我们没有力气自控时,我们就会变得解释水平低下,难以去考虑大局、抽象思考;而降低的解释水平,又让我们更不愿意控制自己,进一步阻碍了我们的表现。
虽然我们有时会疑惑,我们做手头这些琐碎的小事到底有什么用,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也许,开始这样的思考就已经迈出了提高解释水平的第一步。
在实验室研究中,心理学家想要操纵解释水平,就要让参与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参与者“怎么做”是启动低解释水平的方法,而“为什么要做”,就可以启动参与者的高解释水平。
生活是免不了琐碎的,从起床穿衣洗漱,到读书作业实验,一天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细小的组成部分,更别说需要数月时间完成的论文、数年时间拿到的学位、几十年追寻的人生目标。当我们只关注到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就淹没在这些琐事里;而当我们可以偶尔从琐碎中跳出来,思考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迈上了更高一级的台阶了。
下次再怀疑自己“我做这个有什么意义”时,不妨温柔而坚定地回答自己:“我在完成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