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了很火的《摔跤吧!爸爸》,实话,去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虽然这部电影一片好评。但是我头脑中的好评可能也就是之前《三宝》那样了吧,虽然好,但却不是震撼,因此也实在没指望它带给我太多惊喜。
甚至于电影开端,爸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迫切的想要儿子,到后来没有儿子便逼迫自己的女儿来练摔跤,一个对女孩来说稍微残忍的项目,我是有点反感的。
我想,作为一个妈妈,我绝对不会去逼诺兮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我会给他更多选择的空间,会循循善诱……
他为了自己的私欲来操控女儿的人生,他有什么权利?
可是,我错了。
我忽视了印度的社会背景,忽视了女孩在那样的背景下除了早早结婚嫁人并没有太多选择这个事实,忽视了他是在发现女儿的天赋之后才决定训练她们成为摔跤运动员的,忽视了那残酷训练背后浓得化不开的柔情……
我还忽视了,那么小的孩子其实是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的。就像我,现在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抱怨小时候爸爸妈妈没能逼我学个特长什么的。他们只会支持纵容我,但不会逼迫。虽然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但却让现在的我少了些乐趣以及机会。
对于那些会画画、会写字、会弹琴等等的朋友,我是有一点羡慕的。
几乎留着眼泪看完电影,开始时候那一点点的反感已经荡然无存,收获的只有满腔的感动,和惊喜。
父亲以强大的父权主义对抗整个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给了女儿们主动选择人生的机会。培养出两个世界冠军的女儿,改变了印度历史,改变了千千万万女孩的命运。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扪心自问,作为妈妈的我现在还不具备对抗全世界的勇气。
我相信,我们小时候多多少少都受过父母“残暴的压制”,无论是学习还是特长。我也有一段时间,高考临近,妈妈为了我的数学成绩,而对我进行了我人生中最严厉的“管教”。
现在每每回想起那段经历,妈妈都会说,我怕你考不上大学,怕你不能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今天早上和公司的插画师聊天,她说自己当初真的很叛逆。小时候学了钢琴学了画画还学了舞蹈,但都是什么都会一点。然后高中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爸爸那段时间要愁死了。
然后突然有一天收拾东西看到她小时候的画,对她说,你学画画走艺考这条路吧。然后每天都逼她画,报班,请老师……
她说,现在真的很感谢爸爸,是爸爸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生命,那种感觉太爽了。”
我丝毫不怀疑,假如吉塔和巴比塔没有表现出摔跤天赋,她们的父亲也是不会把她们当做生育工具早早嫁掉以减轻自己负担的。他定会以强硬的方式为她们去寻找其他的道路,让她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有一次爸爸一边严厉的与吉塔和巴比塔对话,一面温柔的教三女儿读英语单词,C-A-T,cat,普通印度父亲应该是不会这样做的吧?
他根据不同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值得每一个家长学习。
如影片中的小新娘所说:
“我倒是希望有像你们一样的爸爸,至少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然你们就会像我一样,每天帮家里做家务,然后十四岁的时候就要被嫁出去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会被送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男人家里,整日与锅碗瓢盆为主,为他相夫教子。你爸爸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他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他又有什么错呢?”
吉塔进去体育学院后,接触新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开始质疑父亲,开始自大,开始有了自己不成熟的小心思。
父亲企图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吉塔,她现在正在走错误的道路。
可是,父亲终究是老了。
只能默默离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栽跟头,等着她自己意识到错误,再强硬不起来。
想到大学的时候,我一下子接触太多新鲜的东西,不同于高中的死板,我感觉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活了。
我放假变得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到家也是每天化很浓的妆穿超短裙出去和朋友high。爸爸好几次看我都是欲言又止,再没有了小时候的“残暴”:大学之前我这个样子的话换来的肯定是一顿胖揍,或者被关在屋子里禁足。
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迫切的想要摆脱他们迫切的想要融入社会,迫切的想要向他们证明他们的思想已经老了。
后来终于有一天,年二十八吧,马上过年了,我上午出去和同学逛街,中午同学邀我去她家吃饭。欢欢喜喜的给爸妈打了电话,说中午不回去了。
中午到了同学家,看到他们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突然就想回家了。然后给爸爸打电话,说,爸你来接我吧!
接我回去的路上爸爸特意绕很远去买了我喜欢吃的那家烤鸡,这是我的爸爸啊!
电影中巴比塔也对吉塔说过类似的话:他是我们的爸爸啊!是那个会原谅我们一切错误的爸爸。
爸爸就是那个一个电话就会马上过去接你的人,更是一个电话会放下所有事情去全力支持你的事业的人。
爸爸是所有人都认为你会输,他依然会说“你能赢”“你注定是冠军”的人!
……
看完电影,我开始思考以后对诺兮的教育问题,我宁愿他在年少时少一些所谓“童趣”,少一些缺失,也不愿他以后的人生缺乏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