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将尽,凛冬欲来。
霜降,直译冰霜降临,犹如上天赐予的时令礼物。
《淮南子》中有言,“至秋三月,地气不藏(刘绩《补注》认为应作“地气下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大意为,秋三月时节,地气向下隐藏,收起肃杀之气。昆虫隐匿,紧闭洞穴,静静度日。青女(神话中掌管霜雪的神祇)一出,霜雪即至,银装素裹,琪花玉树。
不论字面意思,亦或青女传说,皆暗示“冰霜从天而降”。然而,霜降的真意却并非如此。
古籍中载,天为阴,地为阳。阳助万物成熟,夏去而果实落,盈车嘉穗,五谷丰登。
及至深秋,大地收拢,阳气敛藏,阴由此而胜于阳,万物凋败。
霜降预示年中昼夜冷暖最悬殊的时节来临,此时,近地的水汽难耐严寒,凝华为霜。
相较之下,《论衡》中所述,更为符合现代科学,“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降之于黄河流域而言,预示初霜,更具标志性。而北地寒来已有一段时日,南方见霜则要稍晚些了。
儿时以为眼前之景即为世界之景,实为管窥蠡测之念。
而今略略见了些山河、阅了些书卷,才知同为霜降,各地景色相异、习俗迥然,非地大物博国度所不能兼容并包。
有幸居于四季分明之城,春夏秋冬景致不同,节气各有征候。我观四时周而复始,常以天然轮回设立人生节点,一年亦如同一生,更感光阴易逝,惜时如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生发,体力精力耗损,犹如见底空池,需在秋冬重新蓄满。
入秋后,我已切身感到入眠之快、睡意之沉,大多一觉天明。梦过无痕,零星几缕掠过,醒来已织不出画面了。
深秋已至,不妨与大地一道,收聚灵气,休养生息。
且以冬衣自爱,且以静心自修,静待来年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