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假期使我颓废了许多,颓废中我在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无法不去面对一个人的孤独,尽管有创作的欲望,但总觉自己不过是一个廉价的搬运工,丝毫激起不了我的欲望。这也许是我停留于表面的思考,但实质是自己对世界、社会、历史及自己认识与体验的不足。
现代人无奈地活在被科技与金钱奴役的世界里,如果时间是存在的,在存在的时间里是否有我们自身的存在?
当然我自己不能去实践他人所有的实践,体验他人所有的体验,认识他人所有的认识。我只能借鉴他人的思考与经验,去认识规范的自由世界与想象的自由的世界。
真正有对外界对象知性与理性的智慧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并不仅仅直接简单地去针对元问题发出疑问与判断,而是要回到自己,去认知自己的内心,然后去剖析自己,在此基础上与对外界对象的认识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不一定需要遵循什么逻辑,因为有时没有逻辑的思考也是一种知识的可能。如但丁与尼采的诗性语言就是没有遵循固定逻辑的哲学思考。
先天及先验论告诉我们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但上帝的模样在西方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以来有了新的改变。当今西方人心中的上帝带给他们信仰的这一珍贵礼物也在慢慢失去原有的光辉。这是科技与其他强力在统治与诱惑众人带来的微妙的变化。社会流动的截流使得社会的生机缺失。
当一个国家处于危机边缘时,往往有被赋予一种强力意志来维护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被认为是一种特有的文明的渐进的演进。在这种期待与预期变为现实时,有可能不一定会带来良好预期的结果,历史总会沿着一定的特有逻辑在前进,在历史中的人谁也无法最终阻挡这种逻辑的运行,只会迟滞一段时间。
模型理论被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科学家预测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每年数毫米左右的上升就是通过模型理论认知的。比如预测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需要运用模型理论。当前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了模型理论,这种业务模型的思考实质是有序世界的竞争机制,国家、社会是一个秩序体系,企业也是一个通过秩序建立的组织体系,这个有序的组织体系会受到法律化道德化的秩序下国家社会体系的影响,但是关键是竞争始终存在,没有竞争的主体与对象是不存在的,在失序的竞争中有人会完全听命于模型结构的架构和分配吗?为什么会存在失序的竞争世界呢?不仅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流动体系的失序,也来源于人自身的失序。
教育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教育一是政治的延伸,二是技术工具的载体,三是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受让媒介,四是文化存在民族存在的延续方式的活动。教育真正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