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善于联想。研究发现,人们常常会夸大事件的发生几率,甚至编造出事件之间的联系。
比如,你越着急,路上遇到的红灯就越多;只要前面的车开的有问题,那就一定是“女司机”;你不能相信某人,因为他是“某个地域”的……
再比如,我一洗车天就下雨;我一上厕所,手机就响;就剩一页文件就打印完了,打印机一定没纸……
这类将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频率夸大其词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假想性关联(彻普曼,1967年提出)。
人们不但会夸大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有时还会颠倒因果。比如,感冒使人疲劳,只要感冒,我们就会觉得想要睡觉。实际上,是因为生病,我们吃的药物中含有镇静成分,让我们犯困。因为感冒和犯困总是同时出现,因此,只要感冒了,不论吃没吃抗感冒药,我们都会觉得疲劳是把困倦与感冒认识为因果关系了。
有时,人们会自己编造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关节炎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阴冷时,人们总是觉得疼得厉害。有两名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天气与关节疼痛毫不搭界。可是他们把实验结果公之于众时,却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心理咨询中常用到的安慰剂效应,也是因为假想性关联的缘故。
一个长期失眠的人,在吃了自己深深信任的咨询师给的安眠药(实质上是钙片)后,一夜好眠。这正是基于人们高估了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而产生的影响。
人们对符合自己想象的解释情有独钟,然而,问题是,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那些幼稚可笑的理论去解释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定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荒谬,自欺欺人。
这就是人们解释世界的实际做法,基于自己的想象而非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