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小的时候,带她参加朋友家的一个聚会。就餐时,分配到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餐桌的人基本互相不认识。大家随意落座后,相邻的成年人之间互相点头示意,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各自开始摆弄自己的手机。
有几个成年人带着孩子来的。孩子们是坐不住的,到处乱窜。根本就不相识的孩子,一会儿就玩到一块儿了,简直就是“自来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之间本来就很熟悉。
孩子们之间玩到一块儿,只需要一句话:“我们一起玩吧!”就这么简单,就打破了拘谨和尴尬。然后,玩各种成年人感觉很幼稚的游戏。
家长们眼睛离开手机,看着孩子。因为房间里摆了个大餐桌,剩余的空间就不大了。所以,家长也怕孩子们串来串去,出现磕磕碰碰的意外。操心的家长开始提醒孩子们,跑得慢点,别磕着了!
孩子们打破了沉寂的局面,家长也有一句没一句的搭上话了。看着孩子们开心地玩耍,我笑着说了一句:“其实小孩子的社交能力比成年人强多了。一句‘咱们一起玩吧’,就成好朋友了。”在场的家长深以为然。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表达、沟通能力都比小孩子强,但是社交能力、结交新“朋友”的能力远远不如小孩子。
成年人防备心强。成年人的世界,奉行的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年人一般是不会随便完全敞开心扉交际的。即使很熟的朋友,也不会毫无保留地倾诉内心世界。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更不可能无所畏忌地交流。
小孩子则不同,没那么多戒备心,能在一起玩就行。这种内心的简单,很容易打破陌生人之间的界限。如果说陌生的成年人之间是一条鸿沟,陌生的孩子之间只是一层几乎透明的窗户纸。捅破窗户纸只需要一句话:咱们一起玩吧!
成年人社交功利性强。成年人交往,会考虑是否有结识的“价值”。交往之前,会衡量一下对方是否“有用”。即使当前“没用”,以后如果“有用”,也不能错过一次结识的机会。所以,成年人的交际在一定程度上是选择性的社交。
孩子不同,没那么长远的考虑,只是眼前有个玩伴儿就行。顶多是想分享对方手中的玩具,就这么简单。
成年人社交已经很疲惫了,不想再劳心费神地结交无关紧要的人。成年人平时为了生存,有很多逢场作戏的社交。心里不想打交道,但是为了生意、工作、孩子等等原因,不得不与很多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很多成年人已经很疲惫了,如果见了陌生人就主动打招呼,其实真的挺累的。
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有个什么玩具,就想尝试尝试,只要脸皮不是特别薄的那种性格,很容易主动与陌生小朋友打招呼。
小朋友世界有小朋友的简单规则,成年人世界有成年人的相处方式。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复杂有复杂的心酸。在安全的前提下,希望我们还有勇气说出“咱们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