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东吴同学会的一期节目《教育的边界与自由》,其中提到一个现象“娇儿不孝”。即娇生惯养的孩子反而对父母不孝顺。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生活中也确实有这种现象。
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缺乏边界感,不懂得关注别人的感受,只在意自己的需求。在家里父母对TA们的要求有求必应,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给予的太多。TA们就以为外面的世界也会对TA们这样。结果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阿德勒的健康人格的三大基石,1,永远要有共赢思维,2,永远要予大与取,3,永远关注他们的感受与观点。一个人必须生活中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只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眼里没有别人,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呢?记得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说到,以色列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方法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有偿生活机制,想要得到先要付出。二,学会放手,后退一步。三,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用有偿生活机制,让孩子想得到先付出,这样,就不会造成过度的给予爱,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父母辛苦付出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付出的爱太多,给予的太多,而且把教育的重要关注点放在学校上,放在学习上,而在给孩子设置合理的边界,让孩子培养予大于取,共赢思维的人格培养上却缺少应有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娇儿不孝,付出的爱太多,让孩子意识不到边界感,不懂珍惜别人付出的价值。这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不孝顺的人。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会教育孩子应该是给孩子设立合理的边界。让其学会,想要得到先付出,予大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