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点--创建共同目的
拆书家:李娜
书籍:《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R:
创建共同目的
总而言之,你感到对方和你的目的不一致时,应当这样做:哲停充满争议的对话内容,关注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创建共同目的。
积极寻找共同目的---做出单边承诺,表示你愿意继续进行对话,直到找出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这样行不通,你的团队主张留在这里工作到完成任务,我的团队想先回家,周末再来加班,我们干吗不想想有没有两金其美的方案?”
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询问对方为什么想要实现所说的目的,分清他们的要求和要求背后的真正目的。
“你们为什么不想周六早上来?我们累个半死,还要担心安全和质量问题。你们为什么想现在加班?”
开发共同目的---如果明确双方的目的之后仍无法取得一致,那就想办法开发级别更高、更为长远,能够帮助双方避免争执的新目标。
“我不想跟你争个高下,最好能找到让两个团队都感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前靠投票或掷硬币做决定,结果失败的一方总是埋怨并憎恶获胜的一方。我更关注的是两个团队对彼此的看法。因此,以后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必须保证不会伤害整个团队的合作关系。”
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明确共同目的之后,你应当和对方一起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找到一种方案,这种方案既不会带来安全和质量问题,又能让你的团队成员周六下午参加同事的婚礼。我的团队成员周六上午有一场比赛,你看这样行吗?周六上午和下午前半段你们工作,比赛完之后我们就过来工作。这样我们就能……”
总会有些关键时刻,沟通一些事情时,双方因为彼此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甚至认知不同,导致双方目的不一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起冲突的,一个不小心就两败俱伤。而这时,我们可以参考创建共同目的四步法:
1,先停止争执,积极寻找共同的对话目的
积极表明你的对话目的是寻找双赢方案,并且表达出相信对方也是一样的对话目的的态度,重建一个友好的、安全的沟通氛围。
2,了解对方的想法,识别对方的目的
询问对方的想法和要求,以及识别要求背后真正的需求或目的。这个可能需要一定的提问技巧。
3,开发共同的长远目标
可以是双方的长久融洽关系、双方更宏大的目标等。
4,共同构思双赢方案
用双赢思维与对方共同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或者互让一步,海阔天空,找到不那么完美但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二到四步可以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情况调整顺序或者舍弃某些根据实际情况已显得不必要的步骤。这个方法不一定每次都有效,但是持续尝试,有可能会成功,而且至少不会因为目的不一致而破坏沟通双方的关系。
A1
跟老板建议给员工引入外部培训,老板以培训效益低、浪费时间为由拒绝。
A1+
1,先停止争执,积极寻找共同的对话目的
老板,您担心培训没效果,而我担心如果不加强培训同事能力跟不上,而我们讨论的目的本身也是希望找到平衡两者的解决方案。
2,了解对方的想法,识别对方的目的
我知道您的担心是因为总听说其他公司的一些昂贵的培训钱花了不说,关键没有效果。您肯定也是希望同事们能力可以快速提高的,但是希望以一种高效经济的方式来达到,对吗?
3,开发共同的长远目标
其实我跟您想的一样,最终的目的是同事们确实可以快速增长本事。所以我想引进或者内部自己培训的,也是注重实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4,共同构思双赢方案
所以您看这样好不好,我觉得不错的内容和方式,我先在内部做一个简短的培训,然后您来听一下,同时观察下同事们的反响,也给我们一些建议,如果觉得可行,我们再决定是否要引入这个培训?
拆书技巧学习
1,从李娜身上学到的
(1)娓娓道来、讲故事般的语音语调,听起来很舒服,没有压迫感。询问后才发现,是要刻意练习的,放缓语速,练习抑扬顿挫。
(2)A1和A1+的贴心模板设计,设计成表格模板后学习者很好操作。
2,拆了4次的2-4的新领悟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视觉化呈现确实对现场拆书帮助很大,而且由于用视觉思维提炼了步骤,对自己也是一种视觉提词器,让自己可以在讲解步骤时脱稿流畅的讲解出来,现场学习者的体验也更好。在今后的拆书、写读书笔记、做会议笔记、跟娃互动中,都可以用起来。不用担心画得好与坏,只要多联想,敢下笔,刻意练习,不断积累,训练视觉思维即可。
(2)A3的演练设计,做了更清晰的人物背景和指令界定,学习者可以比较快的进入演练状态。而且通过讲解和演练,大家反馈真的很想回去尝试用对标管理法,这个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3)对于标准的制定通过不同的例子做了更详细的讲解,学习者表示很清晰,没有疑惑。
(4)在最后临时补充了一下对照步骤做的好和做得不好的,不一定都需要强行对应到,使逻辑更完整了。
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1)每个片段讲解前,跟学习者沟通片段学习目标,学习者会更加明确练习的目的,为后面的演练做好准备。
(2)为了调动气氛,抖了些包袱,但是都变成了冷幽默,幸好今天人少,没有显得过分冷场尴尬。幽默细胞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3)两个片段的步骤提炼其实都可以只提对标标准,而不要把目标和标准混在一起,比如反思日记的最后一步就是树立一个今后要参照的标准跟接下来的对标更好的对应。否则反而会阻碍学习者的理解。
(4)反思日记的步骤,可以加个补充说明,三个自问自答一开始建议刻意一问一答,熟练之后,可以合并,在回顾做得不太好的事情时就很自然的带出当时的考虑以及思考的改进。
特别感谢
01听说今天场子人少不够,都已经到家了还赶过来参加活动,期间积极发言,主动挑战自我,你的善良、热情和积极,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非常感谢你今天的到场支持。
结语
有时候会有小伙伴们问,看了那么多书,拆了、听了、记了甚至反思了那么多方法,你都用了吗?
我很诚实的回答,确实没有都运用。生而为人,即使伟人、圣人都不可能百分百按照标准而活,何况我等凡人?
不完全按学过的标准做,就是白学公主,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对标管理法难道讲的不是按照标准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吗?
我想,我们好好学习了、刻意练习了,也不可能百分百按照所有好的标准来度过我们的人生,一来,人都有惰性,二来,那样的人生该是多么束缚和无趣,三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每个阶段会有侧重,最后,当自己使用那些标准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要硬套,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内化。
这样,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的方式,我们会增加按照一部分有益标准行事的概率,增加朝着有益标准前进的概率,增加我们以行动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概率。
有时候,你参照了一个标准方法中的一条你认为值得遵从的建议,然后去坚持实践了,可能都会改变你的生活轨迹和人生心态,让事情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只要我们不停止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向上的脚步,我们终将螺旋上升,攀登到我们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这就已足矣,而这大概就是拆书的真正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