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么一位前辈说过一句话,『一款成功的产品不看产品说明书也知道如何使用』。
这句话我现在的理解是:如何保持产品纯正性。
忽略品牌因素的前提下,随着产品的功能/性能越来越强大,用户基数也会越来越少,因为产品的售价会越来越贵,最终的产品与大众用户需求的产品差距越来越大。
基础需求+额外需求+市场卖点
用移动电源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带输出功能的移动电源(用户基础需求)
一个带数字电量显示+输出功能的移动电源(新增需求)
一个带数字电量显示+输出功能+输出状态显示的移动电源(为卖点所诞生)
移动电源的本质工作是为设备提供电量,在这个基础上新增数字电量显示个人认为已经是最终的产品形态,充电+电量显示已经可以满足大众用户最终需求。而输出状态则是小众用户/玩家所希望而大众用户却不需要/不重视的功能。
这案例同时可以套用在其他功能相对单一的产品之上,但这只是基本硬件上的改动,如果结合软件端的功能,这种功能性可以无限地被放大,只要开发/新增的或能被大众用户经常性使用,一位做软件的朋友是这样补充。
但在我眼中这是一句废话,请不要忽略一个大提前,在产品售价并不高的前提下,产品的利润空间不足以支撑软件上的投入,除非公司已经拿到融资并能编写一个很好听的梦想。
所谓的用户需求不是指功能性有多强,而是用户有多长时间去重复性操作某个功能,解决用户最基本需求。
那是不是卖点就不重要呢?
不是,卖点是十分重要,但重要的前提是,这个卖点是消费者的痛点。例如,同样的10000mAh移动电源,我的体积就是比你小1/3或者1/2,这个就是痛点。而我的充满电速度比你快10分钟,这个是假卖点,因为消费者并不在乎这10分钟,或者这10分钟并不能为你的售价提升5元~10元。
快销品年代,消费者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低售价的物品,如何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上,吸引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点击购买按钮,好的产品只是基础,或者是必然的。
购买产品行为的改变
以往消费者购买行为:看见广告>感兴趣>有印象>线下渠道>付款
现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看见广告>感兴趣>网上搜索>付款>分享(朋友圈/晒单)
以往我们可能看见广告觉得有意思就会产生购买行为,现在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要去看晒单/评价/是否有优惠等一系列行为,才最终付款。
总结,其实并没有总结,这是个开放式的总结 ,大家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