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测试,小x同学一节课做了试卷的一面(18个小题),选择、填空、解方程组、解不等式、根据要求画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平移三角形)竟无一个正确,看着满页的“×”,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的定力好:任你怎么讲题,同学讲老师讲一对一讲,我就是岿然不动!能把选择也蒙错完的,也真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一个小测试,只做一面被标注“特差”的就有6份,惨不忍睹。后面的证明和应用题更不敢想。这些孩子,是真的很聪明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脑子真锈了吗? 还是我的方法不适合地球人?
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做到:把概念记清楚,把技能练清楚,把题目读清楚,把逻辑理清楚? 理想化的道理都会讲,真正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个体时,一切想法和做法又都像是把气球砸在棉花上,显得那么无力。我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永―― 远―― 叫―― 不―― 醒?
会主动吃饭的,用一个大碗盛饭,足矣;不会自己吃的,即使把Ta丢在饭锅里也会饿死,即使没饿死,恐怕也会被呛死吧,因为Ta有可能懒得把鼻子伸出锅沿。
有孩子说:没兴趣,不想学。
这是实话!可问题是,这是一个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做什么都看兴趣的时代吗?要想有选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是需要实力的,而实力,是需要奋斗中积累起来的。要想以后有选择、有尊严地生活,就要现在开始行动,做一个学生该做的事,而且还要做好!有几个孩子是真正懂得这些的呢?本事没有修炼到家以前,任何时候都是责任为先,学习,是必须的责任,而不是兴趣使然。
晴朗的天空蓝天白云很美,夏日阳光下户外的温度一点都不美。有资本又悠闲的人看风景,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却无暇顾及四季轮回严寒酷暑。对孩子们抱有极大期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让他们见识体验生活的不易?太容易得到的,不是不珍惜,而是不知道难得,所以才不在乎。教室里吹着电风扇的孩子们总嫌弃电风扇风力不够,吹瞌睡了,吹走神了……未来的某一天,真的不会后悔电风扇下混沌灵魂的恣意妄为?
惰性和眼界狭隘,永远是无知人的最爱。眼里的世界太小,又不去拓展,所以无知的边界框死了本该飞舞的灵魂,未来的路越走越艰难,总有一天,索性躺倒,随日子混混沌沌飘远。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为何要让自己的将来沉沦在阶层的底部?
想起买的西瓜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很不错,细化到保家到户,但是,实际中的很多故事让我对扶贫扶不了志有看法。每天早上下班,忙碌一晌口干舌燥中走进火辣辣的太阳地,最有诱惑力的是路边的西瓜摊,糖水十足的沙瓤,用勺子挖下去,不入口已是满口生津。今早下班刚出大厅就看到已经被同事买走大半车的西瓜,西瓜不大,正奇怪西瓜怎么可以进校园,还能直接把车开到学校大厅前,有同事说,这是扶贫被保户,西瓜不好卖,大家总是要吃,就献献爱心帮忙快点让卖完回家,大热天的。曾经买整个的西瓜,辛辛苦苦抱回家,欢天喜地切开后不是白瓤没熟透,就是熟过透黑红瓤一点都不好吃。从此,我喜欢买已经切开的西瓜,一眼就能看出是否薄皮是否沙瓤是否熟透。眼前太阳底下满脸憔悴的西瓜夫妇让我不再多想,买两个吧,哪那么矫情。没问多少钱一斤,直接让拿两个称了,15,人家有二维码,扫码支付,干脆利索。比路口卖自家种的豆角西红柿的老头老太太先进,那些老头老太太不会用手机,对二维码更是不信,没带钱还真吃不到人家货真价实的纯天然无公害蔬菜。到家,洗皮切瓜,粉色加白丝的瓜瓤告诉我,这玩意儿没熟,咬一口,洗碗水的味道,(没喝过洗碗水,好像难喝的东西大多被称为这味道吧),有些夸张,但不是沙瓤又没甜味的西瓜味,大家该是不陌生的。孩子笑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连好坏西瓜都分不清。这哪是分不清,去年微信朋友圈里不是也有铺天盖地转发献爱心买西瓜的接力活动吗?并不是所有瓜农的西瓜都好吃,也没有人追究西瓜是否好吃,只是单纯的知道人多了,一家买俩就能解决瓜农的西瓜收入问题,而一旦挂上被保贫困户的名头,西瓜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被买走。
那么,问题来了。路边做西瓜生意的人不需要帮助吗?同样的价格,不同的西瓜品质,是不是显得大多数人的爱心无理智了?这样消费大众善良的所谓扶贫之路能走远吗?有一篇火爆朋友圈的小学生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内容想必大家都熟知。这些年,我的学生中有贫困证能领到贫困补助的学生许多是学习一点都不努力的,而实际的生活水准却真比班里其他努力学习的同学要高。为什么领着贫困补助的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学习,家长也不重视学习?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骨气的人是容不得伸手获得嗟来之食的,他们往往吃苦耐劳,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我突然有种欠骂的念头:有尊严的生活来自于不懈努力,而不是来自别人的同情。
所有的贫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惰性、不思进取与把别人的帮忙当成理所应当同样可恶。这是一个发展迅速到睁眼闭眼间就会消失许多行业的时代,但政府对所谓弱者的保护也让这个时代成为饿不死人的时代,既然不会饿死,何必要挣扎?大悲思想!悲剧的起源是什么?如何唤醒孩童自我努力意识的觉醒?仅凭学校教育,恐怕只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