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幸成为村庄发展变迁的见证德一代人。
从小生活的偏僻小山村慢慢变成了新型化城镇。
鱼形山村,已是东部产业园下辖行政村。
现在的鱼形山路两旁延伸的土地上,满眼都是塔吊。
周围的农田、山地又将成为工厂、医院、学校和住宅区。
当地的大多像我一样的农民,
也就在附近的东部产业园里面的工厂上班。
不用去外地谋生。
这样也挺好的,一边能兼顾家里,一边也能维持正常生活。
所谓乡村振兴,也是需要把年轻的人留在当地,乡村才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年轻人能留下来,主要看当地是否有事做,生活配套是否完善。
如果本地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谁愿意在异乡漂泊呢。
原来,我们这里的农田也不肥沃,都是梯田,田地很小块的,几分的几分一丘田,亩产很低。
不像我们隔壁的隔壁兰溪镇,真正的鱼米之乡,中国出名的米市,那块土壤肥沃。
我小时候很奇怪,我们这里每丘田都还有它的名字,像我们家的田有叫做“新五亩”的,但它面积很小,绝计不会有五亩,有叫“打稻丘”的。
农忙时,在田里经常会遇到像沼泽一样的泥土,脚一下突然就会陷进软绵绵的污泥里,需要人帮忙拉一把才能从淤泥中出来。
我们家的打禾机,当年还是那种需脚踩,把人力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工具,一个农忙下来,你
的双脚会踩的“打摆子”。
农忙景象,村里多年已不复存在,以后,更加不会出现。
只会存在我们这代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