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混沌大学听了一期周航的课程,他的主要成就是易到用车创始人,很多人没听过易到,其实易到用车是国内甚至是全球首家网约车公司,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滴滴和优步的模式,不过现在看来,易到是不算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作为创始人的周航,讲了自己对竞争的理解。
1. 竞争不是得失问题,而是生死问题。
易到用车2010年成立,过了两年舒适的日子。2012年,国内网约车开始了疯狂的补贴模式,当时他们给竞争对手算了一下账,觉得他们肯定坚持不了多久,没有跟风。结果,对方烧完第一波钱,又融到了第二波钱。
这就给一些大企业和龙头企业一些思考:市场上如果有明确的竞争行为,作为企业要首先想象对方这种模式如果成功会怎么样?龙头企业应该做出反应。周航举了大疆无人机当年遇到对手降价,大疆“杀鸡用了牛刀”,跟风降价,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
总结:在生死面前,直面竞争;算大账,不算小账;面对竞争者进攻时,要高度重视,不要鸵鸟心态;用终局思维思考当下的竞争。
2. 商业竞争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要赢得用户
竞争分两种角色:一是进攻,而是防守。一般努力站在进攻者的位置较好,因为用户和市场通常来说都是被有话语权的企业主导,话语权往往都掌握在进攻者手里。
举例1-进攻者:小米电视,小米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对用户需求的更深的洞察,不断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小米电视从零开始,5年时间做到出货量单季度第一,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五。而当时行业的老大是海信,最初拥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可是,那有怎么样呢?
举例2-进攻者:美团在团购大战中取得成功,只是改了一点点行业潜规则--“团购券随时退”。
举例3-防御者:链家VS爱屋吉屋
面对来势汹汹的爱屋吉屋,链家的应对之策之一:认清行业本质,抢夺门店资源,掌控房源。2015年,链接进行密集并购。
链家应对策略二:丁丁租房。跟进对方的模式。(万一对手是对的怎么办?)
举例4-防御者:阿里VS京东
京东来势汹汹,阿里内部争论不休,到底是B2C, C2C,还是购物搜索呢?阿里的应对策略:淘宝一拆三,一个B2C,一个C2C,一个搜索。后来搜索被认为是错的,而B2C就是天猫,C2C就是淘宝。
举例5-防御者:海底捞: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直面问题,做出真诚的回应,这很宝贵。
总结:
竞争不是打击竞争对手,而是赢得用户
进攻的着眼点:不断提出新的用户价值主张
尽可能主动做竞争的进攻者,获取话语权
企业总是在竞争者和防御者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切换
没有人能够在一开始就判断出竞争对手的战略打法是对是错,往往都有跟进的必要
没有所谓的恶性竞争,永远真诚面对问题,永远关注用户价值
3. 竞争是一场永远的游戏
早期的成功可能会带来认知局限,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是第一名的企业了,还没有竞争者来挑战,这时候需要做什么呢?
举例1:支付宝:作为划时代的产品,当时在国内是没有对手的,但是他们没有停下来,自己树立的更高的对标物,去寻找更多的竞争,去跟银行竞争,去跟银联、MASTER, VISA竞争,可能就没有后来蚂蚁金福上市。
越是好的公司,越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边界来考虑,越是一个进取心小的公司,越强调自己在某一个局部市场的领先地位。
举例2:京东盯着阿里打,却忽视了拼多多。
举例3:IBM和微软竞争,却让谷歌赢得了市场,后来让Facebook吸引了用户。再后来,广告主转移到亚马逊。一代一代的巨头们,都有生存的恐惧。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们老板每年开会的时候,都在总结:生存问题,我们从来都没有舒服的日子,永远都面对生存危机。
胜利根本不是终局,永无宁日的指数化进化才是方向。
总结:
找到企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找到更高的对标物,不断打破自我边界;
竞争不光有跟你同质化的对手,更有外部竞争者;
胜利不是结局,警惕创新窒息
4. 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只要有企业经营,就有竞争,换一种思路,让我们自己喜欢竞争,享受竞争。
这样竞争就意味着所有对手的存在,都只是我们的一个参照物,它就是我们在外面的一个坐标系,让我们不仅仅是和自己去纵向比较,和昨天的我比是不是变得更好了,增长的更快了,体量是不是更大了,而是给你垫了一个同一时间轴上的横向比较,让你看到你还有更大的可能性没有,你还有更大的格局没有,你企业还能够成为什么,让你不再沾沾自喜,让你永远保持一种成长的动力。
而竞争激励的是什么呢? 不是把对手搞死,而是为用户提供更好更新的产品,更创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竞争逼着企业不断地处在创造创新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