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笔者对《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先秦部分进行梳理,试图梳理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等六家思想的来源和主要思想的演变,以期加深对先秦各家的理解。


《中国哲学简史》可真不好读啊,勉强读完,已是现在。因了各种所谓的“理由”,这门课我并未参与,仅仅止于将书读完。过关作业必须要交,因了不能留下“不良记录”,我曾被网师踢除过一次,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够再次发生,因网师是我内心最后的光。在以后的某天,我开悟的时候,我还能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网师就是我的底线,我觉得,我离开悟不远了。

言归正传。读罢此书,虽有晦涩未明之处,然豁然处亦是不少。针对“先秦思想”,特梳理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一、岁月深处,静待花开的时节——先秦思想的来源


(一) 中国哲学的背景

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思想的孕育之地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在中国先民的眼中,他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是世界。这一点,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了这一点,中国哲学的普世情怀才会发展得那样淋漓尽致;因了这一点,中国哲学才会有如此强的包容性;因了这一点,中国思想才会缺少攻击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就是中国思想孕育的根本。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思想的生成之本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所以土地,是沉淀在各家思想中的筋脉。在农业社会中,“耕读传家”作为一种骄傲一直保持到近代。读书人虽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读书人与农村农业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所以读书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都往往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二)诸子的由来

公元前七世纪到前三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礼崩乐坏,不仅周室的政治权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瓦解了。在这个大瓦解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贵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就是这样,先前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后,凭他们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招收生徒,维持生计。这些传授知识、发挥议论的私人教师,就成为“师”。这是“师”与“吏”分离的开始。

在中文里,“家”首先是指家庭或住家,它表明是个人的或私人的事情。在有教师以私人身份讲学、发表个人的意见之前,谈不到有思想家。

既然这些教师各有自己的专长,又是各人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于是有些教师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他们被称为“儒”或“士”;还有些教师精通兵法或武艺,他们被称为“侠”;还有些教师擅长辩论,被称为“辩者”;另有一些人以巫医、星相、占卜、术数见长,他们的知识被称为“方术”,这些人被称为“方士”;还有一些人凭对政治的实际知识,纵横捭阖之策,称为诸侯王公的顾问或官员,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具有学识才干,而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失望,遁入山林,被称为“隐者”。

上述这六种人,就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等六家,现分述如下。

1、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才能,他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的子孙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就是说,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

对农民而言,注意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是农业生产的必须,由此,先民们受到启发,得出: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2、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在周代,帝王公侯都拥有自己的军事专家,周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丧失了权力和爵位,散落全国,只求有人雇佣,得以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侠”或“游侠”。他们以“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为武士道德。墨学中,有一大部分便是这种武士道德的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是依附于贵族的专门人才,他们自己也属于社会的上层。后来,儒生继续来自上层或者中层阶级,侠则更多来自下层阶级。在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典制礼乐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没有丝毫用处。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便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

3、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农民生活简单,思想单纯。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璞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农民时刻和自然打交道,他们爱慕自然。道家把这种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4、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先秦称“名家”为“辩者”,“辩者”源自诉讼专家,邓析便是其中最早的人物。

5、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先秦的阴阳家源自古代的方术,行方术的即是术士。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士。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士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方术为生。这是“方士”的由来。

术数或法术本来是来自迷信,但他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方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

6、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西周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变化。新的形势带来了新的问题,对各国都一样。面对这样的形势,从孔子起的各派思想家都力求解决君王的各种问题。他们建议的解决办法往往并不切合实际,各国君王所爱听的不是劝他们怎样谋求民众的福祉,而是要能应付眼前难题的灵计妙策。

在谋士中也有少数是懂得现实政治的,各国君王通常也愿意听听他们有什么看法。他们为君王公侯出谋划策,告诉统治者怎样统治广大的封地、怎样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他们鼓吹:君王不需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实行他们提出的一套方略,一个仅具中人之资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些方术之士,为他们鼓吹的统治方略提出理论根据,这便构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张。


二、听听花开的声音——异彩纷呈的流派

(一)儒家

1、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家世贫寒,在鲁国政府任职,到五十岁时已经升到高位。由于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此后十三年间,他周游列国,指望有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理想,却到处碰壁;晚年回到鲁国故乡,三年后逝世,时为公元前四七九年。

(1)正名

关于社会,他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正名”的意义。

(2)仁义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至于“仁”,其本质就是“爱人”。

(3)忠恕

尽己为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孔子认为,忠恕之道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

(4)知命

儒家从“义”又发展出“为而无所求”的思想。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5)孔子意识到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自己承受了一种神圣的呼召。

2、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孟子,出生于战国时代的邹国,在今山东南部。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理论。在儒家思想中,孟子代表了其中理想主义的一派。

(1)性善说

孔子重“仁”,却未充分阐述人何以应当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做之中,他发展出“人性本善说”。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便是一位孔圣人。他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果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里面有野兽的本能方面。但严格说来,这不是“人性”。

人的本性,都有仁、义、礼、智“四端”,如果加以充分发展,它们便成长为孔子所强调的“四德”。这些品德,如果不受外力阻碍,会在人内心自然生长。

(2)政治哲学

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中,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孟子进一步,把这种理想描绘成古代曾经有过的事实。

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据孟子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弑君”。

如果一个圣人成为国君,他的统治便称为“王道”。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照孟子看来,遵行王道,最重要的健全经济基础就是在农民中间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

孔子对他的原理的解释限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范围,孟子则把它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的范围。孔子解释他的原理时,只讲到“内圣”,孟子则把它推广到“外王”的范围。

(3)神秘主义

孟子和儒家之中他的这一流派认为,宇宙从根本来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人间的道德原则也是流行于宇宙之中的形而上学原理,人性便是这些原理的实证。

人和宇宙融合一体,实现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使我们看到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

浩然之气是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超越道德的价值。它是人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气概,因此孟子说它是“塞于天地之间”。

3、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人。荀子大概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1)人的地位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善良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2)关于人性的学说

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3)道德的根源

儒家一般说来,都重视仪礼,荀子对此更加强调。荀子从礼是社会行为的准则的角度出发,强调礼的规范作用。

(4)关于礼乐的学说

荀子对于礼的文化教养作用进行论述,强调了礼净化人的感情,使它纯洁、典雅。

荀子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这是儒家对音乐的一般看法。

(5)关于逻辑的理论

荀子关于正名的理论不仅如孔孟般着眼在伦理,还反映了对逻辑的关注。关于“名”的逻辑功用,荀子在《正名》篇中说:万物各有赋予它们的名字,不同现实有不同的名字。关于“名”的逻辑分类,荀子分为两类:共名、别名。共名是人进行综合思考的产物,别名则是人进行分析思考的产物。“名”和“实”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荀子的思想反映了他所处的动乱时代。当时,人们渴望政治统一,结束动乱。这种统一在当时称之为“统一天下”,实际上所指的就是统一中国。

4、儒家的形而上学

“易传”和《中庸》代表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1)事物之“理”

“易传”中的道则是“多”,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就这一点来说,它有点儿像西方哲学中的“共相”。

(2)万物生成之“道”

除了物各有殊的“道”之外,还有统摄万物生成变化的一个总的“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

(3)万物变易之“道”

“易传”强调的一点是: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人生,构成一种连绵不断的自然顺序锁链。第二,在这样的演化过程中,每一事物都处于向自我否定的运动之中。第三,在这样的演化过程中,事物永无穷尽。

“易传”和《老子》持守一样的看法:人若想做成一点事情,就不要指望一帆风顺,马到成功;若想不失去已有的东西,就要从事物的反面多着想一点。

“易传”和《老子》持同样看法的另一点是:谦虚,自居于下是重要的品德。

(4)“中”与“和”

“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便是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和来自中,中达成和。

(5)“庸”与“常”

《中庸》提出了看似“普通”和“寻常”事情的重要性。“庸”,就是“普通”和“寻常”的意思。精神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懂得他们其实是在循“道”而行,使人们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这和懵懂的生活,是大不一样的。

(6)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在《中庸》里,至善被称为“诚”,和“明”是连在一起的。《中庸》所讲的“明”是“人做到与天地合参,便是完美”之意。


(二)墨家

1、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子,姓墨名翟。研究墨翟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

(1)兼爱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2)天志和明鬼

世上有神,神爱世人,神的心意就是要世人彼此相爱。神及在神之下的无数神灵,奖赏实行兼爱之人,惩罚实行交相别的人。

(3)国家的起源

墨子认为,国家的权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民众,另一来自天志。国家和君主是按照神的意志而设立的,其权力是绝对化的,人民大众自愿选择这样一个绝对权威来君临统治大众。

2、后期墨家

(1)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墨经”从逻辑上对知识加以分类。以不同的来源而论,把知识分为三类: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从权威而来的知识,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以知识的不同对象而论,分为四类:对“名”的知识,对“实”的知识,“对应”的知识,以及行动的知识。

(2)关于“辨”的讨论

《小取》篇对“辩”的目的、作用、方法都进行了讨论。其方法,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

(3)澄清兼爱说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传统,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

对于利的本质,墨子未曾提出这个问题,后期墨家则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享乐主义的解释。

关于墨子的兼爱学说,后期墨家认为,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兼”,也就是广泛包容。


(三)道家

1、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杨朱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大致可以知道,他生活于墨子和孟子的年代之间。

杨朱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人人为自己”,其二是“轻物重生”。这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正好相反。

2、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传说老子姓李,名聃。

(1)道,无名

道作为万物本原,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要表达它,便不得不用语言来加以形容。称它为“道”,“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无名之名”。

(2)自然的不变规律

万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因此,《老子》书中的“常”字,既是“恒常”,又是“常则”。

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这四字源自老子的思想,但不是老子的原话。

(3)为人处世

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求人简朴,寡欲弃智。

(4)政治理论

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3、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周,通称庄子,在早期道家中大概是最伟大的一个思想家。

(1)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高的了解。

(2)政治与社会哲学

反对政府运用机构实行统治,认为最好的治理办法是无为而治。其理由不同于老子所着眼的“反者道之动”,而是强调天然和人为之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

(3)感情和理性

感情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圣人洞察事物本性,因此不会由于世上的各种变化而心中波涛汹涌。他的生命独立于外界事物,因此他的心灵快乐也不受外界所左右。他可以说是达到了“至乐”。

(4)达到至乐的途径

人的努力目标是“天人合一”,为做到这一点,人需要对事物有更高一层的理解,与道合一。由此得到的快乐才是“至乐”。

(5)有限的观点

庄子认为,人的是非观念是根据他们的局限性观点建立起来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论辩双方都有限、都片面。

(6)更高层次的观点

超越任何有局限性的观点,比照事物的本能,也就是照之于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7)更高层次的知识

“不知之知”

庄子解决早期道家最初提出的问题,即:怎样全生,怎样避祸?真正的圣人独立于化外,与宇宙为一体,他的快乐是绝对的快乐,那个问题已经不能成其为问题。

(8)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成圣之道需要摈弃知识,摈弃知识的结果,自然便没有知识,但是“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他们用“忘”字来概括自己心灵修养的方法和体会。


(四)名家

1、邓析

邓析只是分析“名”“实”问题的一个先驱,在哲学上的贡献不大,真正创立名家哲学的是惠施和公孙龙。

2、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人不可能通过现实的经验来决定现实事物之中,哪个是最大,哪个是最小。但如脱出经验的范围,我们可以说:无外的乃是“至大”,无内的乃是“至小”。以这样的方式来界定“至大”和“至小”,它们的定义就称为绝对的、不可更改的了。惠施通过对“大一”和“小一”的分析,得出了绝对的,不会改变的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他认识到现实事物中的“质”和“区别”都是相对的,都是会改变的。

3、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强调现实中存在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的。公孙龙揭示了在形象和属性之外的共相。他讨论到,共相不可能称为经验的对象。


(五)阴阳家

1、《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五行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包括:水、火、木、金、土。

2、《月令》

《月令》这部著作的名称是由于它告诉国君和大众,每个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月令》书中,以阴阳家的观念构筑起宇宙的架构。

3、邹衍

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解历史,它既是变化的,又是有规律的。

4、“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在“易传”中,除阴阳的观念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认为宇宙的奥秘在数字之中。后来,阴阳家试图用数字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


(六)法家

1、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和孟子同时代,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第三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三者都必不可少。

2、法家的历史哲学

法家深深懂得,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它不得不变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世界。

3、治国之道

法家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况,建议采用新的方法治理国家。照法家看来,这些是颠扑不破的治国方法,首先是制定法律。君王还要有驾驭人的权术,就可以物色到适当的人去为统治者办事。

法家对“正名”的解说是:“循名而责实”,意味着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完成他的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了,这样,他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结语

先秦结束了,一个时代落幕了,然各种思想流派继续在岁月中孕育、前行,等待下一次的怒放。

本次作业就此结束,罢笔。

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 四十六年正月,对明宣战。 四月,攻抚顺。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上驾崩。 万历四十八年...
    一米颺光v阅读 314评论 0 0
  • 如果陌生人跟你借钱,你借吗? 2017.04.16 中午吃完饭我便去搭地铁,跟朋友约了去爬白云山。在广州火车站等转...
    请叫我财迷阅读 1,009评论 12 8
  • 傍晚。 残血红日,美的窒息。 所有人高喊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就连残阳都给他们披上一层细碎的金光,熠熠生辉,欣...
    林森啊阅读 25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