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27天
原文阅读: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以口中说的超过实际做的为耻。”
启发思考:
这里又一次谈到“耻”。前边我们听孔子对原宪说过,“邦无道,谷,耻也”,那是侧重在君子为人处世的选择方面。这里侧重在君子的自我修养方面,特别是涉及言行关系。在言行关系上,孔子有过多次论述。
《论语 里仁篇》里夫子曾说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古时候人们不轻易把话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赶不上言语而可耻。
言易行难,话可以轻易出口,甚至口出狂言,但实际行动却跟不上、做不到。孔子认为,言行不一、言过其实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一再强调要讷于言,敏于行。
君子慎言,可以不言,不可谎言,底线是“勿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篇》)宁肯犯颜直谏,不可假话欺骗。
君子慎言,亦在不说“大话”,“大话”亦是一种谎言。“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篇》)大言不惭,夸大其词,实现却难。
不过,对于言行关系,如果我们暂时搁置道德判断来看看语言表达本身的话,可能会发现,言过其实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现象。
亚里士多德发表过一番关于公众演说家的经典言论。他说,演说家常常言过其实。的确,演说家的表达经常会夸大其词。当我们去参加一位朋友的葬礼时,想听到的绝不是这位朋友生前的缺点;而如果葬礼主持人夸大逝者的优点,对他的缺点避而不谈,肯定没人会为此表示不满。政治家和检察官也不会自乱阵脚,或者为对手做出善意推断。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这种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称为“夸张”或“夸大”。
有时候,这样的演说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名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认为,语言决定了思想,语言提供了“框架”、“隐喻”,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但语言强大的力量可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可在其影响巨大的代表作《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中,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乃至于现在,语言表达最重要最强大的功能不是表述客观事实,而是用来聊八卦,从而有效率地了解他人,塑造自己的形象,建立社交关系,以适应群体生活。
当然,言行一致依然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我们依然赞同孔子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不过,重新全面了解和重视语言表达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