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也是第一次通读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过去六个年头,我欣喜于本次阅读中对文中观点和语句的共鸣。我决定在此先记录其中引我思考最深且在未来必将多次回响和思考的片段,我也将再次阅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也许在通读后会有更多补充和感想。
谈小说人物和作家之间的关系
“作者要想让读者相信他笔下的人物确实存在,无疑是愚蠢的。这些人物并非脱胎于母体,而是源于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句子或者某个关键场景。托马斯就产生于einmal ist keinmal这句话,特蕾莎则产生于肚子咕噜咕噜叫的那一刻。
我知道这一切的情形,自己也都经历过,然而,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的履历表中的任何一种场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这些人物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吸引着我。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上次阅读本书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已经极为模糊,虽然情节和名讳等等细节也并不重要,但我也不能想起书中营造的气氛。之我而言,精彩的小说往往处于其营造的独特氛围中,比如雷蒙德卡佛“大教堂”里我常闻到浓烈的铁锈味和劣质人造皮大量剥落的沙发弹簧发出的喑哑的叫声,海明威的短篇里我常感受到沉重的沉默和冷色调的世界。而对于本书我在重读前已完全想不起类似的感受。
我记得高中时代与老师请教昆德拉时,老师提醒我关注昆德拉捷克作家的身份,数年流亡海外的经历以及布拉格之春的历史情境。“对安全感的匮乏”是我记下的第一个昆德拉文字的特征。诚然这一点如今看来显而易见,自己曾书写的文字被他人冠以不同的帽子用于别有用心的目的,或是私下谈话的录音被当作某种确凿的证据公开循环播放,我感到作家亲身的此类经历给他留下了近似心理阴影的负担。我想他本人在经历此类事件时所经历的思想波澜要复杂得多,毕竟这是他唯一的一次人生,而他就在此种情境中的“犹豫”情感出发,构筑了托马斯作为跨越界限的另一个自我。
如今看来昆德拉文字的气质并非仅仅是不安全感,更引申至他对一切抒情形式的讽刺和质疑,对天真的彻底批判,对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完全否定。
谈人生只活一次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他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稿。
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作家如此叙述对生命仅有一次的看法,一次既是没有,活一次就像没有活过。结合之前他赞同尼采所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所以轮回是残酷的重,然而我们只活一次的轻,这样看来也并非美丽。
谈爱人之间的鸿沟
“他热切地聆听她讲述自己的人生,她也怀着同样的热望听他倾诉。他们完全明白彼此所说的话语在逻辑上的意思,却听不到话语间流淌着的那条语义之河的低声密语。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彼此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这样的,诉说亲密关系间隔阂的例子在昆德拉的书中比比皆是,我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每次他以冷酷甚至戏谑的方式揭穿那些看似亲密和浪漫背后两人南辕北辙的思想时,我都微微感到不适。我还是相信并且向往能相互慰藉和理解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同时又似乎对这种否定无法反驳,他所说确实真实存在的,人与人的疏远永远是有迹可循的,在那裂缝显现在阳光下时可能已在一人心里蔓延了数千公里。
谈萨比娜以及支配她的“背叛”念头
“当初背叛父亲,她脚下展开的人生就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既像一桩罪恶又似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她不愿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绝不!她决不愿一辈子与同一些人为伍,重复着相同的话,死守着同一个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她反而为自己的不公正而兴奋。”
我认为每个个体性格或是其生命中某样非常关键的执念,都源于一颗非常小的种子,一个原始的冲动,很像“盗梦空间”表达的概念,布置层层梦境费尽心思,只是想在保险柜里放进一个风车,就可以撼动大厦的根基。我能想到的另一个例子是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那段:
“范遥对赵敏说的:郡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还是不要勉强了。
赵敏:我偏要勉强。”
张佳玮写道过他的一位朋友自述在每次碰到人生境遇的曲折时都是靠这句“我偏要勉强”支撑下来的,我对此印象深刻。也许童年布下的种子更加会对个人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在余华先生的某篇文章中读到过他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说自己那时常在一所老医院里玩耍,有许多时间都在其中的太平间里度过,因为那里是酷暑最凉爽的地方,在那里他躺在许多尸体躺过的床上,见到了很多悲喜和生死。他最后说,人将成为怎么样的人在童年时就已经决定了,后面的岁月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童年。
我惊异于这样的力量,对这样未知的变数感到期待而忐忑,一颗石子投入洪流中,之后所有的事情可能都改变了,在我们自己生命的河流里什么时候会被投下这样的石子,我们又会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在他人的生命里投下石子呢,又或者投出这颗石子时我们甚至都不自知,这使我感到对自己和他人背负着某种责任,但这责任履行得如何好像又不受自己的影响。
我还是觉得昆德拉的笔触固然迷人,表达的观点固然特别而深刻,但是如果以其书中主人公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是不可取的,个人在自我疆域的探索固然重要,但是对生于东方家庭的我们来说我认为身边的羁绊更加可贵。尝试用更无私和体谅的态度看待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比起因为相信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或者对生命意义的否定的态度,我想对所有人都是解脱。
Lzy 20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