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听书笔记二

 昨天说到父母的语言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么父母的语言是怎么影响孩子的人生的呢? 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让我们来看看语言是怎么塑造大脑的吧。

 1、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如同无数个独立的电话亭需要连接线一样。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我们的大脑早早地就被所处的环境塑造完成,最好的例证就是语言的学习。婴儿时期的我们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在神经可塑的鼎盛时期,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包括德语的元音变音、汉语拼音、马赛族语的轻微内爆音等各种复杂细微的差别。然而在一岁结束之前,幼儿就已经显露出对母语语音的忠诚性。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父母语言的神奇作用远不止简单的词汇导入。这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 苏珊•莱文教授和她的同事对大约44名14~30个月大的幼儿及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追踪研究。

该教授在观看录制视频时发现,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有的孩子只听到了4个有关数学的词汇,而有些则听到了超过250个与数学相关的词汇。一年累计下来,这些孩子听到数学词汇量的差距多达10万左右。

 而在随后的数学能力测试中,听到更多数学词汇的孩子毫无疑问地表现得更加出色。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苏珊•莱文教授开展的另一项空间技能评估中。听到更多空间词汇的孩子在测试中显露出优势。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完全与他们所接触到的词汇有关。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然而这项卓有成效的数学词汇滋养方式却绕过了女孩子。 一项针对母亲的研究发现,她们两岁以下的女儿接受的数学谈话是儿子的一半,接受的有关基本数字的谈话大约是男孩的三分之一。

在实际的数学成绩面前,母亲一直高估儿子们的数学能力,而低估女儿的数学能力。母亲们还更倾向于让儿子参加数学活动,从而增加了儿子在数学上的参与度和兴趣。

另一项以小学老师为样本的研究结果是,女性会将她们对数学的焦虑不安感传递给女孩。 在女孩生命的第一阶段,父母和社会对女孩数学能力的偏见,阻碍了女孩数学潜力的发展,甚至是模糊地告诉女孩:“数学不是你擅长的。

”当你的自我印象是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人”时,你就会面临着学习数学的困难。 语言不仅仅带来积极的正面培养,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

它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见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他让128名五年级的学生解答一道难题,测试结束后给予一些学生“聪明”的称赞,给予另一些学生“努力”的称赞。

随后她给出了两个选择,其一是让学生们解答一道更难的题目,并告诉他们“会从中学到更多”;另一个选择则是和第一题差不多难度的题目。获得“聪明”称赞的65%的学生选择难度相仿的题目,而获得“努力”称赞的92%的学生选择挑战更高难度题目。

 父母在孩子14个月大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称赞风格”,即选择了是夸孩子聪明还是努力。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

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进步。

 而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在面对他们无法完成的事情时,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或者这件事不重要,又或者有人在背后操控了那件事。

德韦克教授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这是父母需要警惕的。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

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实验证明,即使孩子还处于不理解语言内容的婴儿时期时,只要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力。 而理想的看护人言语更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

如果看护人问出“玩完玩具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话,可以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句话支持了孩子拥有对玩具的自主权。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能够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

也许孩子不能立马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因果思维会慢慢渗入孩子的脑中,在未来能够无需任何人的提醒,便对不当的行为举止说“不”。

 5、道德观的建立 变得善良其实也是一个很务实的决定。《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的作者指出,善良、奉献且不求回报的人不仅仅会获得至善的赞美,他们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

“好人有好报”有着它的科学依据。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研究发现,当要求一群3~6岁的孩子去“帮忙”打扫时,被要求做“帮手”的孩子更愿意参与进来。

而另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被要求“不要骗人”,被要求“不要做骗子”的成年人就不太可能去骗人,被要求不要当“骗子”的群体根本不会骗人。

 名词与动词间的微妙差别在于,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劲”。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可以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觉得自己差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 书 价 值 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竞争日渐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长时间以来被大众忽...
    祺祺妈G6阅读 525评论 1 1
  • 本 书 价 值 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竞争日渐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长时间以来被大众忽...
    小小的Jobs阅读 3,233评论 0 2
  • 有工作也有生活,不想妈妈年轻时候那样,只是忙忙碌碌的工作,但是,工作就工作到极致,生活也生活到极致,什么时候干什么...
    想做个正经的人阅读 273评论 0 0
  • 作为管理者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去看,长久一下去,不但下属得不到提升,甚至做事会畏手畏脚。 允许下属...
    李向姿阅读 197评论 0 0
  • 今天就不兜圈子了,有感而发,所以就开门见山了! 我们生活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牛逼的人,这帮牛逼的人部分是我们自己圈子里...
    一生三木阅读 1,0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