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立秋湿热未退,中医教你“收”“清”“润”三步走丨绘健康

岭南立秋湿热未退,中医教你“收”“清”“润”三步走图文/治未病科 江佳林主治医师

岭南立秋:暑湿依旧,“秋老虎”兼桑拿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进入立秋,不同于北方地区早晚带着凉意,岭南仍处“长夏”之中——气温高、湿度大、雨水频,体感像“蒸桑拿”,我们称之为“伏湿”,此时脾土最易被困。若一味滋补,往往湿上加湿,或润而生痰。因此,岭南立秋养生,核心是:清湿热、健脾土、养阴津。

01第一步“收”收敛浮阳,让卫气有“门”可守

立秋后昼短夜长,阳气渐收。《黄帝内经》提示我们“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我们应该注重养护自身阳气,早点结束夜生活,尽量在夜晚11点前入睡,以顺应阳气内敛。饮食方面,应当减辛增酸,适当吃酸甘养阴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桑葚、枸杞子等。运动方面,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此时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的阶段,故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耗气伤津。推荐选择平缓适中的户外项目,如:八段锦、慢跑等,微微汗出即可。

02第二步“清”芳香健脾化湿,给脾胃“减负”

虽进入立秋,但岭南地区仍湿热交蒸,易见头身困重、口苦口黏、舌苔黄腻等症。此时调理重在“清”。以下为大家推荐3道食疗方,适用于脾虚湿重的人。

藿香佩兰茶

组成:藿香5g、佩兰5g、薄荷3g、炒扁豆10g,煮水代茶饮。

功效:醒脾开胃、化湿除口臭。

2. 五指毛桃猪骨汤

组成:五指毛桃 30g、土茯苓 30g、红枣 10g、猪骨 300-500g。

功效:健脾补气,利水化湿。

3. 茯苓山药瘦肉粥

组成:茯苓 30g、山药 30g、瘦肉300g、粳米 200g。

功效:健脾益气,养胃祛湿。

03第三步“润”祛湿不忘润燥,甘润生津养肺气

“秋老虎”一过,岭南往往骤然转燥,出现咽干、鼻衄、皮肤干痒等不适。我们不能忽略秋季“燥”的特点,应做到:祛湿不忘润燥,清润但不碍脾。

食疗——“雪梨银耳百合羹”

组成:雪梨1个、银耳 30g、鲜百合30g、玉竹10g、南杏仁10g、猪瘦肉150g。

做法:雪梨去核切块,全部材料加水1.5升,文火炖40分钟,最后放百合再煮10分钟。

功用:雪梨、银耳滋阴清热;百合宁心安神;玉竹、南杏仁润肺止咳;瘦肉增津而不腻。适用于久咳咽干、失眠烦躁等人群。

2. 穴位——“润金三穴”

每日晨起以拇指按揉以下穴位3-5分钟,以微酸胀为度:

①列缺(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指凹陷处):宣肺利咽;

②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滋养肾阴,润肺利咽;

③太渊(腕横纹桡动脉搏动处),补益肺气,利咽止痛。

04常见误区

误区一:“立秋就进补”。岭南此时湿热仍在,不宜急于进补,若急吃羊肉、当归、生姜等辛温之品,易助热生疮。

误区二:“凉茶当水喝”。广东人喜喝凉茶,但凉茶过量苦寒伤阳,容易导致腹泻、痛经。立秋时节应避免过度贪凉饮冷。清代《岭南卫生方》指出:“夏月阳浮于外,阴伏于内,过食生冷,最伤脾胃。”因此,喝凉茶也需辨证饮用,过度清热反而损伤阳气。

误区三:“秋燥猛灌水”。暴饮伤脾,水湿内停。对于脾虚湿重的人群,过量饮水容易导致湿气更甚,可改用小口频饮淡盐水,每次100-150ml。

岭南立秋,暑湿未退、燥气将来,养生需“先清后补、先化后润”。愿各位街坊稳稳跨过“秋老虎”,迎来清凉金秋。

作者介绍 江佳林

医学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