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大胆尝试写一篇文章阐释自己对于文章素材的看法。
莎士比亚是公认的大文豪,我这里取这个名字意指我们的文字作品或多或少脱胎、演变于别人的文字(特别是某些文学大家)。
以下内容适用于那些重塑他人文章的作者。这并不是指抄袭他人,我的观点是:
我们的文章可以有自己的元素,思想,风格地融会贯通前人作品。
在这里分为故事情节,人物,写作手法。
一、故事情节
在这里,我先列举两个例子。
1、《圣经》与《纳尼亚传奇》,其中的耶稣牺牲自我,拯救他人和阿斯兰为救人类牺牲自己,最后重生的剧情,如出一辙。以及将埃德蒙的背叛和《圣经》里犹大的背叛对比起来。
2、《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罗密艾与胡里奥》,也是关于一对恋人,在反对势力下考验自己的爱情,不同的是前者是悲剧,后者是幸福。
在这两个例子里,作者们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意图模仿前人的情节,但是也加入了自己的元素,赋予了读者不同的感官以及意义,这就是一种融会贯通。
我在中学时期就针对文章素材这个方面思考过一段时间,曾简单地归结这种方法为重新构造,也就是有机地改造情节,要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贴切地写,构造自己的文章情节。
二、人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这里改编为
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都有意无意地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烙印”,他们即使在千分之一中也会有相同的特征。
我并不是说他们都读过《哈姆雷特》,书籍是读不完,但是作者们大都听过哈姆雷特的故事,对他的形象有个大致了解,那么在这种或那种因缘巧合下,作者重塑了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
作者首先是读者。
卡西莫多是雨果先生《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他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形象深入人心,流传百年。
或许大家没有注意到,我们现代许多影视,小说中也会引用外在与内在不一致的人物形象。
三、写作手法
说到写作手法,我就必须提及村上春树先生。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因为写小说时,他很自然就把旋律和节奏变成是作品结构的一部分。这个和关老师之前说到的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
村上春树先生说自己是从古典音乐中学到了写作。我是相信的,因为这是一种跨领域能力运用,以另一个领域的技能应用到另一个领域,而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触类旁通。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融会贯通前人的文章素材(人物,情节,手法),就对于著作之间的理解会加深,以及新的作品也会赋予新的意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