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是跟荣格、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
课题分离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要分清什么是你的事儿,什么是我的事儿。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被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
看到这你也许会想:这个理论也太普通了。的确,我一开始听到这个理论也觉得很简单,但是生活中我们往往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课题。
比如:小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家长会满屋子追着孩子跑才能吃完,整个过程既生气又无奈。吃饭本来是孩子的事儿,但是家长们会把孩子吃饭变成自己的事儿。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些家长总是督促孩子相亲,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等,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有些家长甚至以死相逼去强迫孩子做他们要求做的事情,这样会让双方都非常痛苦。
其实,无论跟谁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的事儿。父母只能给出一些建议或者帮助,不能干涉甚至强迫对方做决策。
还有在工作的时候,同事想让你帮忙做一些事情,这是他自己的工作,你可以拒绝,但是因为自己不好意思,或者不懂拒绝,就接受了对方的请求,一次两次再到后面的多次帮忙,不仅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还让自己越来越累。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方的课题,这是他的工作,需要他自己去完成,你的工作其实就是做教练,去引导他,给他启发或者建议等,而不是替他完成工作。
再比如每次开会时,我有位同事小韩发言都要注意别人的脸色,谁的眉头要是一皱,她就吓得不敢说话,或者赶紧改变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她没有意识到,把方案讲得清楚明白,得到大家支持,才是她的事儿,而不是只关注别人的评价。
所以,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儿,什么是别人的事儿,总把别人的课题背到自己身上,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走、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不敢拒绝,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这些烦恼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分不清重点,还会让自己被情绪所束缚。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陷入“把别人的课题背到自己身上”这个陷阱?
当我们再受到情绪所影响时,请按下暂停键,在脑袋里做这样一套梳理:
1.划出两个区域,哪些是他的课题,哪些是我的课题。
2.我们各自能做的是什么。
再结合上面的例子解释一下,那些追着喂饭的父母,如果学会了课题分离会明白孩子吃饭是孩子的事,我是因为担心孩子不长身体干涉了孩子的课题,我的课题是如何让孩子吃饭,我可以想办法做出一桌更合胃口的饭,或者买一套可爱的餐具,让孩子自己吃饭。
父母希望孩子能找到好的归宿,希望孩子能过得开心快乐,他们其实能做的就是给出孩子一些宝贵建议,或者提供一些帮助,不能完全干涉他们的想法,替孩子做主。
父母与孩子可以友好的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是怎么样的,看看彼此都能做些什么。
还有工作的时候,如果遇到下属或者同事来求助的时候,不要直接帮他做决策。而是遵循课题分离的两步:
1.划出两个区域,哪些是他的课题,哪些是我的课题。
完成工作是他的课题,指导他完成工作是我的课题。
2.我们各自能做什么?
当你确认了你的课题只是辅导他时,你就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了。
比如,你要跟他确认: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任务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
你还可以帮他理清思路:你之前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当时的做法有没有可以借鉴过来的?
这几个过程,始终都明确各自的课题。你最底层的需求是获得真正的成长。我的课题只是帮你开拓思路而已。
你要激发他:假如我现在没有办法,你要想出5个来,必须想,都有哪些方法?或者问对方:如果没有我,你会怎么办?
这整个过程叫做教练式的指导,我们既没有把对方的课题背到自己身上,也不会因为着急等情绪忍不住去干涉对方的课题。
特别注意,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是按暂停键最重要的时候。共情力高的你很容易被对方代入,这时候要提醒自己,有没有混淆课题?比如好友跟自己哭诉男朋友劈腿,你心疼她,特别生气,想冲到他家去教训他一顿;跟你玩得好的同事哭诉被另一个同事欺负,你觉得气不过想要帮她出口气。
这个时候是按下暂停键的时机,你要等一等,停一停。你的课题是安抚她,给她建议,或者给她推荐心理咨询师,绝对不是代替她解决问题。你的课题是弄清楚公司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冲突,并启发同事自己解决矛盾,绝对不是有失偏颇地去帮哪个人,而不帮哪个人。
看到这,也许会有人觉得课题分离有点冷漠了,其实这是对课题分离最大的误解。
课题分离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课题分离是帮助你察觉到对方真实的需求,帮你做更准确的事情。
共情力高的你需要通过课题分离找到真实的需求。
为了避免被情绪控制,我们应该学会课题分离。你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儿,什么是别人的事儿。
你可以接纳别人的情绪、别人的需求,给别人鼓励和引导。但你要把别人的课题分流出去,不要让它们造成你承担不了的冲击,不能让自己被它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