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徐志摩的书籍,对他的人生脉络有了很大的了解,原来这么多年受八卦信息的影响,一直形成的都是不太客观的印象。于是昨天提笔整理了个人感兴趣的生平、情感经历和文学成绩,整整写了六七个小时,将近6000字,不过好像没人喜欢,呵呵,自己整明白了就好。
果然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徐志摩的事迹书上事无巨细都有记载,可经过动手整理加工,我对原本认为已经看得十分通透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忍不住惊呼,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评论开挂的人生,和徐志摩一比,简直弱爆了!
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家世好、名校毕业、海归、有才情、来往的朋友都是名流,前女友现女友备胎都是名门闺秀才华出众的大美女,最重要的本人还帅得不要不要的,估计一出场就会被尖叫声淹没,绝对吸粉粉无数。没办法,这个世界太艰难,一个人能拥有一两项优势就很了不起了,可有的人就是能好处全占尽!毫无疑问当时的徐志摩就是典型代表!
首先,他的父亲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长年担任当地商会的会长。徐志摩是个彻彻底底的富二代,所以他24岁以前随心所欲的学习换学校,想去美国就去美国,想上英国就去英国,完全不受经济的制约。
其次,他师从梁启超,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其实博士学位本也可唾手可得,可他为了师从罗素临时跑去了英国,放弃了这个即将到手的头衔。到了英国后,虽然罗素刚好去了中国,可徐志摩也没空着,取得了剑桥大学的旁听生资格,还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康桥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离开英国时,更是结识了罗素、狄更斯、曼殊斐尔、威尔斯这些英国著名文人。
感情上更是羡煞旁人,无论是端庄贤惠的张幼仪、聪慧灵秀的林徽因、美艳炫目的陆小曼,都是出自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学斐然,随便一个都秒杀当今一众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小明星,徐志摩凭借个人强大的磁力将三位女郎先后召集到了身旁,要在现代,估计单身狗们都可以哭晕过去,凭什么凭什么……
交往的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鸿儒”,他同国内的闻一多、胡适、郁达夫、梁实秋、沈从文等交好;国际上他与罗素、狄更斯、曼殊斐尔、威尔斯、泰戈尔相交,尤其是诗翁泰戈尔视他为忘年之交。
文学成就上,他的诗歌散文广为传诵,是现代文学派别“新月派”的代表灵魂人物,他创办了《新月》《诗刊》《诗镌》《剧刊》,担任新文化运动中极富影响力的《晨报副刊》的主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曼殊斐尔小说集》便在其中。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徐志摩都是命运的宠儿,时代的骄子。可凭什么他就能拥有这样开挂的人生?
有人会说,人家爸爸是首富,起点高,受的教育好,有成绩那是自热的。那么我请问,如果拼爹的话,是镇上的土豪厉害还是国家干部厉害?那还用说吗,答案大家都知道的,在中国从古至今这个答案高度统一。
大家对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有印象吗?人家亲爹是清朝名臣张拜伦,外公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李鸿章。可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清朝遗少,抽大烟、养姨奶奶、虐待自己的孩子、老了还要求侄儿给间房子住。经查询,徐志摩生于1897年,张志沂生于1896年,二人几乎同岁。可如果不说不查,你能把这两个人视为一个时代吗?
可见,爹这个角色真不是徐志摩扬名立万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家境为他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可学业上的成绩都是他自己争取的。他就读杭州府中学堂时就几乎次次考试拿第一,后来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后来在父兄的引荐下他拜师梁启超、去美国英国读书,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又仅以一年的时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他课内大量广泛地学习政治经济相关知识、课外紧密刻苦地研究,勤奋刻苦才是他学业优秀的重要原因。可那时的徐志摩还是怀揣着“政治经济”梦想的热血青年,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后,才开始接触文学界,1921年才开始诗歌创造。诗人徐志摩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有的。他天赋极高,康桥的环境和林徽因的爱情更是给了他莫大的灵感,1922年10月他回到中国,开始四处投稿,1923年1月便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诗文,很快便诗名满中华。这时,他的首富父亲因为对他的发展方向和婚姻十分不满已经没有给予过的多的支持了,这时老师梁启超为他介绍了一个图书馆英语干事的职位,他以此为据点吸引了一大批文学人士,开创了“新月社”,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新月派”,徐志摩凭着才情和个人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其中的灵魂人物。
与陆小曼结婚后来到上海,父亲便断绝了他所有的经济来源。徐志摩一面为了维持家用往返于多所大学之间执教,一面进行文学创作参与创办各类文学刊物。在生活和婚姻中他面临了许多不如意,如创办的《新月》偏离了自己的初衷成为边缘人物,如陆小曼骄纵奢侈令他应接不暇,可他一直竭尽全力帮助身边的朋友、扶持晚辈、乐观的给学生上课传播理想,他就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只到猝不及防的生命的尽头。
他为人热情,善于社交,组织能力亦杰出,无论是师长梁启超还是同辈胡适或者后辈沈丛文都对他十分推崇。
罗素、泰戈尔等都是当时国际上知名的文人,为什么也对徐志摩另眼相待呢?其实所依靠的还是他那颗赤子之心!
徐志摩对罗素的崇拜是深入骨髓的,除了熟读罗素的著作外,为了获得师从罗素的机会,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远赴英国,可不凑巧罗素和夫人已经去到中国讲学,并且被剑桥大学取消了教员资格。不久后,罗素结束讲学回国,徐志摩又迫不及待的致信罗素希望可以见面。或许被这个年轻人执着所感动,1920年10月的一天,徐志摩见到了自己崇拜地罗素,从此成了罗素家的座上客。
1923年回国后的徐志摩接待了泰戈尔的助手恩厚之,得知泰戈尔有意访华,徐志摩十分兴奋,让讲学社作为邀请方向泰戈尔发出正式邀请,自己负责全程接待、陪同及翻译工作。泰戈尔年岁较大,来访后对行程有些力不从心,不少激进的媒体借此对他抨击,徐志摩毫无畏惧地在媒体上发言:这样一位老者拔山涉水来到中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除中印两国文化的障碍,是为了不让年轻的人失望,是同情,是广布爱……泰戈尔结束中国之行后,徐志摩又陪同他去到日本,后来诗翁返程时又一直送到日本,对这位长者的敬重之心不言而喻。
徐志摩自己评价说我这一生别无所有,只有爱。是的他对家人有深沉的爱,对情人有热烈的爱,对朋友有真诚的爱,对师长有崇拜的爱,对青年有希望的爱!
他有着很高的人生起点,可他最终还是以自己对自由和爱的追求选择了自己的姿势飞翔在人世间。
透过时光的岁月回望过去,我们看到的是他飞翔的姿态,可我希望更多人和我一样,再读到他时,可以更多的体会到他对生活对自我不停的追求,他背后那自强不息,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无戒写作训练营第八日 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