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是什么?
轻度的压力是烦恼、忧愁,中度的压力是紧张、焦虑,高度的压力是恐慌、抑郁。佛家说一念中有三万六千烦恼。人心中的念头就如流水一般,念念不息,烦恼也无穷无尽。活着就有烦恼,生命中处处充满压力。
压力也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你在乎的东西一般都是充满意义的。如期末或升学考试,找工作,见一位重要的人,做一次公开演讲。一个重要的真相是: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人们都想过上没有压力,轻松快乐的生活,但其实在度过那些日子之后,你一定会发现那样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会得到成长。
二、现代人面临困境时无法排遣的压力
或战或逃,是人或动物在恐惧和愤怒时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它挽救了很多的人和动物。人和动物在害怕或生气时,会释放肾上腺素,进入高度激动状态,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准备行动。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逃。
社会发展到今天,攻击和逃跑已不是应对人类日常情况的理想方式。或战或逃,怎么能帮助你解决交通堵塞或失业威胁呢?如果每次事情不顺利,你都逃避,那你的社会关系,孩子或工作怎么办呢?你总不能给过期的房贷一拳吧,也不能每次有家庭问题或工作冲突就玩失踪。
在现代社会,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困难,其实我们既无法与之斗个你死我活,也无法一躲了之。除非是碰到了极端的生存危机,比如逃离着火的房子,或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从这个角度上讲,压力反应是我们应该抑制的本能。对待不能或战或逃的挑战,压力反应可能是在浪费能量,阻碍你成功的应对状况。这是压力反应的不匹配理论——适用于我们祖先,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作为可怜的人类,会被压力反应拖后腿。
我认为现代社会,面对压力,不是或战或逃,而是要么解决问题,要么放下执着。解决问题,就要拼尽全力的解决,实在无能无力,那么就把这个无法实现的期待或无法改变的过去彻底的从头脑中清除出去,想都不要去想。可是众生愚痴,愚,解决不了问题;痴,一味的念念不忘。即无法实现愿望,又无法放下愿望。就像赫尔曼•黑塞在《荒原狼》里所写的: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三、压力真是有害的吗?
压力并不真的有害,看待压力的态度决定了其是否真的有害。
你可能觉得压力会让你寝食不安、头脑空白、语无伦次、脸红出汗或身体紧绷,会影响你本应该发挥的很好的表现,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还会影响血压,损害健康。
但你也可以视压力为资源,那是本能在要求你更好的表现自己。
压力下可以是恐惧反应,期间,你害怕、生气、自我怀疑或者羞愧。因为首要目标是自我保护,你对事情变坏的信号更机警。这创造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关注错误,你越害怕和自我怀疑。最终当你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时,恐惧反应就变为了溃败反应。溃败反应会导致没有胃口、社交孤立、抑郁甚至自杀,它的主要结果是使你灰心。你无法看到生命的意义,想不到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善状况。溃败反应是大自然清除你的方式,以避免你消耗公共资源。
但压力下也可以是挑战反应,期间,你感觉有些紧张,但也感觉兴奋、热情、有力和自信。首要目标不是逃避伤害,而是实现对自我的期待。你保持注意力,且开放,与环境互动,准备利用所有资源去达成目标。
视压力反应为资源,把恐惧转化为勇气,帮你在压力下做出最好的表现。
你可以在生活中任何注意到压力迹象的场合运用该策略。当感觉到心怦怦跳或者呼吸急促,就要意识到这是身体试图为你提供能量。如果注意到身体紧绷,就提醒自己说压力反应让你接收力量。手心出汗?记住这就跟初次约会一样——要接近渴望的东西,手心才会出汗。如果胃部痉挛,要知道那是意义的信号。你的消化神经连着数以亿计对想法和情绪发生反应的细胞。痉挛是你的直觉在说:“这很重要。”让你记住这个时刻为何如此特殊。
这其实就是佛家所言的转念。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一念烦恼,转一念即菩提。焦虑与兴奋之间,仅仅一线之隔。
四、拥抱压力
阿瑟.密勒说:“人人都有苦恼,不同的是我试着把苦恼带回家中,教它唱歌。”
调查发现,经历过苦难的人,抑郁风险最低,健康问题最少,生活满意度最高。虽然人们的理想是过没有痛苦的人生,而实际上没有经受任何波折的人,不如体验了生活艰辛的人幸福和健康。事实上,过去没有任何创伤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远低于那些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
痛苦是成长的引擎,它驱动了引发积极改变的心理程序,能使你更有韧性。无论人们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都有机会令他变强大。苦难里有好处,成长的源泉是你自己——积极的应对困难。祸福相倚,老子诚不欺我。
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追求意义,眼光放长远一些,现在的快乐都是以后的痛苦,现在的痛苦都是将来的快乐。
愿每个人都找到勇气!
南无本师释迦牟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弥勒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