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人是如何学习的》

文/梁树丽

好书推荐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或者孩子能学习好,但我们必须先了解学习的真相,知道人是如何学习的 ,这样我们才能更科学地懂得学习的本质。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他是来自认知科学的科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他们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以后,完成了这本书,也就是说这本书就像他们的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回家以后我能够算账,我们能够把算数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

我们经常提到元认知能力,那么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呢?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个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才能是更优的学习呢?

首先,要有意义地去做知识的组织。

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结构性在于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外在的情境关联。为此,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综合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倡导大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力求通过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来架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将碎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结构化的有机统整,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和素养。

知识结构化是一种必备的学习素养。学生学习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一定要学习有结构的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知识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联,宛如一线串珠,将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串联起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什么是糟糕的老师?照本宣科拿着书念,一条、两条、三条,然后你就得拼命记,这时候你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中间的规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就叫作知识的组织。我们需要对知识做有意义的组织,串联起来以后,你马上就觉得轻松了、理解了。

其次,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

我们所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这个人离开教室以后会怎么提取知识,这些知识在他的生活中怎样反映出来。

我们提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情境中围绕主体意义,通过感知,模仿,观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无情境不设计。

最后,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

提取知识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费力。你提取这个知识得不断地想、琢磨,甚至要查书,这个叫费力。再往后,叫不费力,你能够稍微轻松一点了。最往后的叫自动化,自动化就是知识自己跳出来,你想摁住它,都摁不住。比如说我们开车这件事,当我们学会开车之后,即便我们一个月或半年没有开过车,但是我们坐在车上就能开着车离开,这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把那个开车的知识提取出来了,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以后,最后达到近乎自动化的状态,这是对教学的一个启示。

你要了解人是怎么学习的,必须了解我们大脑的神经模式,所以写这本书的脑科学专家、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有三个最大的发现,它们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个发现是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如果你坚持学习,让自己的大脑不断地活跃,神经元连接数会变多。

第二个发现是大脑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功能。当你更多地使用大脑,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发展。

第三个发现是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大脑在不同时段发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得了解这些东西,这就是脑科学对于这本书的支持,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变化的,而且在关键时期要做到关键的帮助。

那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怎样的课堂学习环境呢?书中指出有四种学习环境的设计。

第一种逻辑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打造一个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问他们学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听懂了没有,这种封闭式的语言会使得学生不会表达,你只有在听他讲的过程当中,才能够真的知道他听懂了没有。

第二个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我们要学会搭造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非常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弄懂意义,通过使新信息有意义以及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我们要通过搭造学习场景,然后从多方位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最终把知识系统化地、确定地传达出来。

第三个是评价中心环境。课堂教学除了传递知识、除了跟学生的互动之外,我们还得知道怎么评估教得好不好,这也是搭造学习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我们课标提到的“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学完这门课必须得知道自己学到什么水平了,掌握的情况如何。

评价的关键原理是评价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科学与经验的结合,这里面存在大量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在课堂上多去做研究。

感恩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