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姓俞名洁才,出身于广西北流的一个大户人家,是我外婆膝下的唯一一个孩子。母亲家与父亲家以一山相隔,虽然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每次相会都要翻山越岭,2004年陪母亲回老家时,母亲依然记得父亲当年迎娶新娘,他们走过的山路。两个年青人都到县城中学读高中,要从家里沿着圭江步行10多里路,正是这求学之路给了父母相识的机会。父亲被母亲深深地吸引了,他以极大的诚意去接近和感染母亲,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他快要完成浙江大学的学业时,与母亲喜结连理。
响应国家的号召,父亲决定赴东北工作,参加新中国光学基地的建设。母亲坚决支持父亲的想法,支持他做出的决定,毅然决然地与父亲携手同行,在1950年双双来到了吉林省长春市,母亲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科学仪器馆做了管理员。1951年大哥出世,1953年二哥降生,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开始人丁兴旺。鉴于父母都要忙于工作,也为了使远在广西老家的外婆与女儿相聚,父母决定将外婆接来长春。1954年的春天,外婆只身一人,千里迢迢从广西乘火车北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东北。之后,母亲又先后生了三哥和姐姐,时隔4年后要了我,组成了我们家的8口之家。
长春光机所成立以后,国家又抽调人员组建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母亲在应化所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继续完成学业,她考取了东北师大生物系。大学毕业时,当时国家非常缺乏师资力量,母亲没有回到长春应化所,而是到长春第一中学任教,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个决定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对此我常想:如果母亲选择了回研究所或她当时就不去考学,她的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每当我接触到母亲的退休生活,我都情不自禁地感叹选择和做出决定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在机遇面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决定就命中注定了终生的方向。文化大革命前,母亲转到了长春第三十九中学,继续担任生物教学工作。1976年,再次调动工作单位,来到长春第五十六中学,直到1984年从该校退休,结束了她近30年的教育生涯。
母亲给我的最深记忆是:在我六岁的时候,一天到长春第一中学,在母亲的办公室里,看到了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婴儿标本。母亲给我讲解了人体的构造,指着长长的脐带说,那是母亲给胎儿的营养管道。在婴儿出生后由大夫剪断,自然愈合后成了人们的肚脐眼;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向毛主席表衷心,长春市修建忠字楼(现在的省文化中心),母亲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地基运土义务劳动,午餐是一瓶汽水和一根麻花,母亲都给了我,我吃的特别香.
文化大革命后期,母亲到学校农场劳动一个星期,把我也带到了农村。晚上能看到铁路上亮着车灯,吐着浓烟的火车来回奔跑让我兴奋不已。一天晚上溜到马圈里看马儿吃草,用手抚摩骏马的鼻梁,突然一声列车的鸣笛让马儿受到惊吓,它一口咬在我的胳膊上。好在是冬天,厚厚的棉衣使马儿没有伤到我的皮肉,我是又抓又拽,拼命挣脱,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靠近马匹。
上中学时,一天我在家里喂养大母鸡,在地上蹲的时间长了,一起身忽然头晕眼花,摔在地上。事后母亲给我头上的伤口涂上红药水,告诉我以后要慢慢起来,因为猛然站起来,头上的血液突然往下流,造成了大脑瞬间缺血,致使人昏迷。我在南京上大学期间,母亲对我向家里提出的额外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她关心地对我说:一个人在外不容易。每次从南京回到长春,母亲都要我和她一起去南湖转转,和我促膝谈心。
1986年父母搬家到了上海机械学院,1990年外婆去世,给母亲很大的打击,她的头发全部都白了。1998年父亲不幸因胃癌也离开了人间,留下了母亲一人,她忍着悲伤,坚持自己生活。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长年的高血压使母亲要经常服用降压药,听力逐渐下降,要对着她的耳朵大声说话,眼睛因多年的白内障视力不断下降,几乎到了失明的程度。由于是在长春办理的退休手续,退休工资还在长春第五十六中学领取,母亲在上海看病就医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思想情绪、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她一生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讲究穿戴,省吃简用,舍不得花钱,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掉,对子女的许多做法看不惯,总要唠叨几句,搞的大家不欢而散。从外表长相上看,母亲是富态的,但就是不会想清福。我和她做过几次长谈,希望她不要管闲事,不要想法太多,专心自己的生活,但她就是不改。最后让我明白,老人或许都是这样,一生形成的习惯和处世风格怎么能再改变呢?从此以后,我也不再和她说这些了,对她说的一些事情都当成了耳边风,多用好话哄着她,尽量顺着她的心思,让她觉得开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我知道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儿子的最大心愿就是祝母亲开心、天天快乐、晚年幸福!
陪伴母亲:1979年我考上南京华东工程学院,7月到南京上学离开了家,毕业后在辉南军工厂工作,等我调回长春的时候,家已经在1986年搬去上海了。1996年父母亲回到长春,我开车带他们去了吉林市的松花湖,在大坝前的江桥上,父亲望着从大坝泻洪口喷涌而出的巨大水流若有所思。在大坝边的小饭店里,一顿新鲜的鱼宴让父母吃的很开心。1998年父亲在确诊患了胃癌后回到长春,一天送父母到了净月潭,父亲在长春居住时每年都要来这里。在开阔的湖边,二老练起了太极拳,尽情呼吸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这应该是父亲最后一次拥抱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母亲从此以后也再没有回到长春。
1998年父亲去世后,母亲拒绝了子女的相劝,婉拒了一些人的好意,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母亲,给她一些安慰,我是尽力寻找机会到上海探视。2004年我结束首届东盟博览会的工作后,匆匆赶到广州。第二天我们兄弟姊妹陪母亲回北流老家给父亲和外婆扫墓,到了母亲出生时的老院子,敬拜了俞氏祠堂。50多年过去了,母亲被眼前的房屋勾起了深深的回忆,坐到门口的石头上说“小的时候,我经常就这样坐在它上边。”。2005年参加完第二届东盟博览会筹备会议后,我立即从南宁飞赴上海。母亲住在姐姐家,每天下午,我们母子二人都要到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走上1个多小时,坐在湖边的椅子上唠嗑,看湖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母亲指着一栋白色楼房告诉我,这里就是你姐姐的实验室。
2006年6月我到北京为第二届东博会招商后飞到了上海,晚上陪80岁的老母亲出去散步,她一路对我讲解着,把我介绍给遇到的老年朋友。在经历了到广州二哥家和上海姐姐家居住后,母亲独自一人在学校的老房子里生活。看到家里陈旧的家什:50年买的小奶锅、锈得发黑的镊子、二十多年前打的沙发、曾经睡过的双层木床,这些从长春搬来的物品一一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1995年买给二老的21寸电视机还在使用,已经有11个年头了,母亲每天7点15分都准时收看电视连续剧。
年初母亲左眼做了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已经恢复到1点零左右,与02年做的右眼视力不相上下。视力的恢复让母亲的心情愉快,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老房子的抽水马桶因为管道堵塞,很长时间已经不能使用了,看到母亲费力地端水冲刷我担心老人会发生滑倒等意外。仔细研究了半天,买来接头和高压水管,从通往电热水器的阀门处接通了自来水,使抽水马桶恢复了功能。晚上站在阳台上,看着满头花白的母亲在灯下吃饭,心中泛起一阵酸楚,这情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2007年4月初我到广州参加产业集群培训,13日学习结束后到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哥家,让我吃惊的是前天还定好不回上海的老母亲,已经买好了和我同一个航班的机票。晚上陪母亲在家门口溜达,和她唠嗑,快一年时间了,老人依然很健谈,带我去了社区活动中心,坐在小公园里的长凳子上谈了很长时间。她的态度依然固执,想法依然简单,做法依然守旧,纯粹是一个老顽童。
14日上午赶到了广州新白云机场,我特意要了靠窗的位置,好让老人兴致更高一些,这么多年以来,我还是第一次陪母亲坐飞机。来到登机口,母亲拿出自带的香蕉水果,坚持不去餐厅吃饭。想到母亲年老体衰,我去和值机人员商量,得到了友善的回应,登机时工作人员打开隔离带,让我扶着母亲走向了机舱。飞机在晚点1个小时后冲上了蓝天,窗外是一片浩瀚无边的云海。看着母亲花白的面鬓,握着她苍老的手,我感叹岁月的沧桑,人间的变幻,生活的颠沛。老人一路情绪饱满,侃侃而谈,我作为她耐心的听众,静静地听着,静静地听着。
4点钟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母亲又回到了阔别4个月的老房子里。母亲对我们家的最大贡献是生了我们5个孩子,而我们5个子女的孩子都上了大学,延续了我们家的骄傲。夜深人静,在灯下整理着学习笔记,噼里啪啦的雨滴声让我停住了笔,望着陈旧的桌椅,听着母亲轻微的鼾声,想到老母亲一个人孤独地生活,我的鼻子有些发酸,泪水涌进了眼眶。
护理母亲:2009年12月29日晚接到三哥短信,得知母亲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由于牵挂母亲的病情,为了对母亲尽做儿子的孝心,也不让白己留下任何遗憾,我决定飞赴上海。一方面陪护母亲,另一方面,也和哥哥姐姐们一同商量母亲康复后的安排事宜。
母亲年轻时也是女中美女,现已80高龄有多,容颜尽去,苍老白发处于生命垂危之中。茫茫人海,摩肩接踵,有缘相遇,各归其途,生老病死,谁都无法改变,也都无法抗拒,但愿活着的人能充分享受生活,离去的人能灵魂安息! 7点20,航班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打开手机,接到儿子已经到达机场的讯息。直接赶到闵行区的上海第五医院,母亲处于昏睡状态,见到了1号从广州赶来的二哥。我们哥4个在医院对面的小饭店里通报了病情和医治状况,商量了母亲的后事安排。
回上海理工大学的路上,望着车窗外的霓虹灯火,闪过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想到父母86年从长春搬到上海,一晃20多年过去,外婆、父亲相继辞世,现在母亲又处于病危之中,真感叹人生不易啊!眼前又浮现出2007年和老母亲从广州同机回到上海时的情景。晚上,睡在母亲的床上,仿佛又听到了她的鼾声,伤感顿时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安抚自己的心情,眼泪无声地流出了眼眶,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祝母亲早日康复!
4日中午我赶到医院去护理母亲,找到了医院的急诊部,来到了17病区。老人睁着双眼,我俯身贴在她的耳边,轻声道:老儿子来看你了!她张了张嘴,笑了笑,眼角流出了泪水,我赶紧用湿巾擦干。整个下午,老人都没有睡觉,握着我的手,一张一合,不停地轻轻敲打,似乎要表达什么?母亲躺在病床上,感到面颊有些发胖,鼻孔插着食管和氧气管,半张着嘴呼吸,右手肿胀的很厉害,而且没有知觉。出血点位于脑干附近,面积大约是24x26,压迫了左边的神经而使右半身出现了麻木。
整个下午母亲的心率一直在88跳左右,血压为高压175,低压90。儿子要来医院我没有同意,要他安心学习,由我来陪护老母亲。和母亲同病房的另两人,一个是“肌无力”,全身肌肉都失去了功能,瘫躺在病床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这种疾病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次是见到了真实的病人;另一个也是脑出血,但恢复的较快。每个病床旁都安装了监护器,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备不同的监测模块,看母亲的显示器,有心跳、血压、吸氧量和呼吸频率等监测内容,在外面护士中心的电脑上同步显示相同的情况。
5日6点多钟起来,发现护工已经给母亲翻了身,全身擦拭并喂了医院配制的营养液。上午10点,病区主任带着主治大夫和实习医生查房,按照母亲入院的时间,明天将要再做CT,查看出血点的情况。中午,年轻的医生把我找去,说增加的药叫奥拉西坦,是自费药,需要家属自己去买。找到了第五医院正门口边上的药店,花了800多元买了三天用量的注射针剂。晚上,新药就加在输液中滴进了母亲的体内,但不知是药的副作用还是其它的因素造成,第二天母亲的背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红疹。上午查房时,女大夫观察后翻阅了用药记录,交待暂时停用新药,查验出现红疹的原因。
晚上,母亲肿胀的右手突然动了一下,顿时让我激动起来,这表明她的知觉在恢复。到了夜里,她的话多了起来,一个劲地说个不停,由于听不清楚,害得我趴在她的耳边说话,足足一个多小时,腰都快累断了。临睡觉前又挂上了一大袋滴液,滴到了后半夜1点多,折腾我睡意全无,躺在折叠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刚刚有点迷糊,2点护士又来挂上了一袋,足足让我看护着到了凌晨4点多,过后再也无法入睡了,一直捱到了天亮。
护理两天两夜后感到身心疲惫不堪,从6日晚上一觉睡到了7日上午10点多。考虑母亲以后的生活,特别是再次发病可能的结局,我决定再请假一周,从11日起连续陪护老母亲4天,多尽些孝心。8日一早到医院替下上午10点就要回广州的二嫂,二嫂讲母亲昨天一天都非常兴奋,拉着她的手唠个不停,精神状态很好。为了让母亲放心,我掏出了农行的信用卡在她面前晃了晃,母亲看后嘴角露出了笑容。82岁的老人真是和二、三岁的孩子一样,看后就悄然地入睡了,而且一睡就是一整天。儿子下课后赶来看奶奶,带来了照相机,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希望这几张照片不是我和她的最后绝照!
三天护理下来,我已经完全熟悉了一天的情况:早上7点护士交接班,更换床单被单;9~10点是大夫巡诊,家属要在旁边听大夫的交待和了解治疗情况;上午吊输液,及时观察和按铃让护士换药;午后,护工擦拭和给病人翻身。由于老母亲日见恢复,输液量在减少,一般到下午5点就结束了。规律性的是上午和下午各量一次体温,下午3点是吊盐水清洗,每隔1到1个半小时给老母亲放一次尿。
母亲护理日志:11日:一天平稳,气色和表情趋于正常,肿胀的双手都已消除,监护器还没关,护士做了几次记录。验血,做了心电图,大夫说心率不稳,早搏,体温36.8,血压145~87。12日:—天没有睡觉,头转动灵活,时常要抬头观察窗外,呀呀学话,体温正常,大夫听肺部正常,可以抬头斜躺,加了奥拉西坦,气色和左手活动基本恢复。13日:平稳,没有说话,下午没有睡觉,背后没有出红疹,心跳90,血压140~95。14日:和昨天一样,见面微辍笑,想睡觉,心跳78,血压130~73,做了CT,出血点明显吸收。
结束了4天的连续护理,15日踏上了回长春的行程。在夜航的客机上望着窗外的繁星,我知道此时我离父亲的在天之灵最近,在心中默默地对着他说“安息吧,您的儿女一定会照顾好母亲他老人家的!”。七天的陪护,每天的长途跋涉,让我体验到母亲拉扯我长大的含辛茹苦;躺在她的床边,听着她发出的鼾声,我找回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2007年陪母亲从广州回到上海当天晚上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夜深人静,我在灯下整理着学习笔记,噼里啪啦的雨滴声让我停幸了笔,望着陈旧的桌椅,听着母亲轻微的鼾声,想到老母亲一个人孤独地生活,我的鼻子有些发酸,泪水涌进了眼眶。”。
对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我轻轻地唱着: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2010年4月我从南京抵达了上海,安顿下来后,立即到上海理工大学校内的老房子探视老母亲。看到我们的到来,老人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右手也能活动一下了。得知老母亲因长期卧床出现了红肿,马上就去购买了防褥疮气垫。它的优点是气泵精致小巧,无噪音,随着气泵的两个出气口智能调节交替的给两组气囊冲气,使整个床垫形成交替波动,可以给患者不停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的防止褥疮的生成和恶化。
2012年带队赴广东、福建省际交流,抵达广州的第二天上午,我直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哥家。母亲比一年前更消廋,眼眶塌陷的厉害,病情在进一步向恶化的方面发展,令我心酸但又无能为力。好在一直使用我给她买的气垫床垫,没有发生褥疮,让母亲好受一些,也让我心安理得一点。我在放置在床头迷你播放器播放的音乐声中,陪伴了母亲3个小时。坐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望着车窗外闪过的灯红酒绿,为母亲一生感到悲哀,为她在晚年遭受如此痛苦而没有享受到清福而叹息不止,为不能为她尽更多的孝道而感到自责。
送别母亲:2014年7月20日晚上,接到二哥打来的电话,因突发脑溢血而卧床4年的母亲在下午逝世了。这是1990年外婆去世,1998年父亲去世,我们家最后一位老人的离世,我顿时产生了没有父母犹如孤儿一样的感觉: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呆呆地望着父母年轻时的合影,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的眼前浮现,忍不住泪流满面。
21日下午飞赴广州,赶到了二哥家,五个兄弟姐妹商议了母亲的后事安排,定好了22日下午4点举行告别仪式。当夜,作为守灵人,我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每隔半个小时左右起身点上一组香。第二天上午给老母亲写悼词,理了理思路,定了基本框架,一气呵成,都来不及征求大家的意见就匆匆忙忙地去了殡仪馆。因为字迹潦草,二哥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决定由我致悼词:
尊敬的各位亲朋挚友、各位来宾:今天,我们顾家五个子女携带家属从青岛、上海、长春来到广州,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与七哥、各位亲朋挚友、各位来宾共同缅怀和沉痛悼念我们亲爱的母亲。
母亲俞洁才,于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广西北流。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出落的端庄秀美、落落大方、婷婷玉立。在一次赴北流中学求学的路上,与我们的父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书写了郎才女貌的浪漫故事。从此,母亲跟随父亲辗转浙江大学,落脚于东北吉林省长春市。先后就职于长春光机所、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市第一中学、第三十九中学、第五十六中学担任生物老师,直到1984年以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退休。
晚年,母亲随父亲移居上海,依然热心于公益事业,继续履行着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用生命的蜡烛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直至2010年春突发脑溢血。面对重病卧床,母亲依然直面人生,与病魔顽强抗争,于2014年7月20日下午8时50分含笑辞世,享年87岁。
此时此刻,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依然感受到母亲在轻轻拍打我们的身体,在慈爱地抚摸我们的额头,在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衫。母亲用一生的勤劳俭朴,支撑起我们八人的家庭,使我们五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成就,在不同领域成为了对社会有用之人。母亲用一生的教书育人,使千千万万个学子掌握了文化知识,开启了心灵的大门,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母亲用一生的传统美德,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起人生行为的道德风范。
此时此刻,我们依然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母亲带着我们开荒种地,补贴家用,维系家庭;我们依然记得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无端隔离审查,母亲精心做出可口的饭菜,让我们送到父亲的面前;我们依然记得每年的春节,母亲把香喷喷的白斩鸡夹到了我们的饭碗里。每年的中秋节,母亲把自己那份八分之一的月饼放在了我们的手上;我们依然记得母亲省吃俭用,不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把省下的钱用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依然记得在那动乱的日子里,母亲按照父亲的想法,教导我们不要灰心丧气,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依然记得在恢复高考后,我们五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从心底里迸发出对母亲的无线哀思。我们知道蓝天上绵延的云朵,是给你编织的洁白挽仗;青山草原,那里为您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当新的一天黎明来临,那是您在对我们轻声呼唤;当喷薄而出的红日升起,那是您送给我们的温暖阳光。我们在心里大声呼喊:母亲,我们慈祥的母亲!高山大河阻挡不了我们对您的思念,天涯海角忘却不掉您给我们的母爱深情。
此时此刻,我们要对您说:母亲,您安心地随父亲去吧!您们的血脉在我们的身上延续着,您们的五个孙子辈都在茁壮成长。孙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被中央电视台录用,长孙在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发大功率激光器;孙子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外孙在美国硅谷创办奥比公司,致力赶超谷歌公司;孙子在美国休斯敦向欧米茄等奢饰品市场进军,他们都在成才立业。
母亲,您放心地跟父亲走吧!您的五个孩子永远会围坐在您的身边,听您讲述那过去的故事,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永远!永远!在天堂,您拉着父亲的手续写您们的情缘;在人间,我们五个孩子会继续努力实现您们未了的心愿。在天地之间,我们心心相映,永不分离!永远!永远!我们为您骄傲,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安息吧,我们亲爱的母亲!
当客机飞上蓝天,我凝视着舷窗外朵朵白云,眼前又浮现出2004年我们五个子女陪母亲回老家给父亲扫墓后,我陪母亲乘机回上海的情景。回到家中,我把父母结婚照放大,配上镜框,放在了园子里的木板上,让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英俊美丽的面容,愿父母在天堂里再次携手,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