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这样一个题目,源于昨天听到的一段对话。
对话涉及到的人物有四个,一位奶奶、一个孙子,一位妈妈和一个女儿。昨天下班时分,路上堵车、车上堵人。小孙子和小女儿在同一所小学就读,奶奶和妈妈分别接他们回家。
他们四人有一个座位。我推测,应该是某位品德高尚的男同志或女同志让给这位奶奶的。但是这位奶奶,像全中国所有自己永远不舍得吃宁愿放坏掉也要留给孙子吃的奶奶一样,把座位让给了她的小孙子坐。这位奶奶还有项优良品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同行的那位妈妈的小女儿也分得了一半座位。
对话的发起者是这位妈妈。妈妈可能觉得堵车时间有点长——堵车时人对时间的感知似乎会随着堵车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紊乱,开始会觉得度日如年,后来可能又会觉得一(睁)眼万年,如果他睡过去的话——我是说至少她觉得,已经堵了很长时间。据此,她认为宝贝女儿应该饿了,毕竟小孩子新陈代谢要比大人快些。
女人的包是个百宝箱,其中相当一部分女人的百宝箱里会有零食。而如果把女人的范围缩小到年轻妈妈,再把妈妈的活动范围缩小到跟孩子相关,那包里备有零食的占比会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这需要科学的抽样调研,而前句所述似有诱导推理之嫌——不过我知道的是,这位妈妈包里带了零食。
妈妈把零食——一袋饼干从包里拿出来的时候,对话正式开始。妈妈拿出饼干来,并没有先给自己的女儿,而是先让那位奶奶的小孙子的吃——她说这话的时候,是冲着奶奶说的。奶奶连忙说,别给他,他不能要,一会回家吃饭了。妈妈又说,堵了这么久了,孩子该饿了,先吃点垫吧垫吧。奶奶又说,他中午吃了不少,这会儿不能饿。妈妈说,嫩快叫特吃点不(青岛土话,听起来有种我意已决的强烈态度),小男孩,消化快,又撑不着。
至此,奶奶便不说话了。一直眼巴巴看着饼干的小孙子也终于拿到了饼干。
我也终于要说到“客套”。这位妈妈不在我说的客套范畴——她就像奶奶会让小孙子分一半座位给小女儿一样,有吃的,主观上自然且自愿地想要分享给小孙子——客套的是奶奶。当然,妈妈对这套客套的应对流程显然也已驾轻就熟,甚至,过程中不无享受。
这里说到客套,我并不是想对这一承袭已久的人际交往方式妄置微词。我想做的只是对自己病入膏肓的低情商默默默哀——之所以连用三个默字,是因为实在有些无言以对——这么多年了,我总也没能学会客套。
虽然,如果有人向我分享饼干,大多时候我也是会回复说我不吃,而另一小部分情况一定是——我真的饿了。
是的,我不喜欢吃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