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之美
当上帝要惩罚人类的时候,他有时会给予我们一个荒年,有时会给予我们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甚至于还会创造出一个有着高尚到一半人所不及的理想的道德家——这个道德家同时具有着和这个理想成正比的骄傲与力量。
这句话有什么毛病么?不仔细读看不出来,既明确也通顺。抛开内容,所用的词汇和句式也都是比较常见的。但,它是不是已经足够好呢?
这其实是余光中在《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一文里,引用的钱钟书《谈教训》的一段原文,并按照“西而不化”的公式来重写而成的,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展示了中文的简洁之美。
原文是:
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着高尚到一半人所不及的理想,更有跟他的理想成正比的骄傲和力量。
对比两者就能明显体会到,改写后的句子确有繁冗之处,虽不至影响原意,但已失精炼美感,而原文“简洁似乎成了格言了”。你以为没什么问题的文字,其实还可以有更美好的样子。秘诀之一就在于简洁。
简洁之美在于合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不滥用,不堆砌,不拐弯抹角。没有注水,才经咀嚼。
尤其中文,它的底蕴和多样性为简洁提供了近乎无尽的可能性,在合适的时候还可以留白。这就是余光中所说的“富于弹性”。他在《论中文之西化》中也按照西方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改写《寻隐者不遇》一诗,把主语或代词“补充完整”,韵味全无:
我来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行只在此山中
云深童子不知处
然而简洁很容易被忽视。有如互联网早期,产品以功能为王,追求“大而全”,个个恨不得做成Office那般“强大”。在写作时也时常为了所谓的完整、准确或优美,不自觉地犯下啰嗦冗长,甚至繁复艰涩的毛病。或者自觉甚好,吝于修改,没有追求。
这样的例子在自己身上,简直可谓信手拈来。
改写前:不要小看这个表达层面的东西,要做到真正流畅的表达其实并不简单,即便它看上去无非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动动嘴皮子那般轻松。
改写后:表达,看似动动嘴皮子一般轻松,但要做到真正流畅的表达绝非易事,不容小觑。
改写前:这几天因为要写东西,每天的锻炼时间、阅读时间,都是受到不小影响的。在实践初期,为了把动作执行下来,自己的重心很自然地就会往写作上靠,我觉得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要逐渐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改写后:每天的写作,让锻炼和阅读的时间都受到不少挤压。初期为了把写作落实起来,重心往它上面靠,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是要逐渐摸索中,找到平衡点。
虽然可能算不上最好的改写,但要把一句话改得稍微简练,其实费不了太多功夫。可见这一弊病,只要意识和方法到位,并不难觉察和改正。
简洁之美的缺席
简洁,是语文课里我们经常被要求做到的一点。但是自己有时候并没有特别在意它,而可能更看重的是,有没有把想说的全都表达出来,遣词造句看上去是不是足够“丰富优美”等等。
为什么会简洁之美会经常缺席呢?
1. 撒网
就是“不自信”。写的时候把能想到的所有词汇、语句倾箱倒箧,不敢省略或用尽可能少的词句,生怕不够严谨恰当,让人读不明白。而用很多冗余的词汇或连接词来追求所谓准确。
例如:
当然每一个动作都要完成也不是不行,这完全有可能,只是它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或策略。因为按这样算每个习惯平均下来也就能分到一两个小时,用这点时间来完成动作是可以的,但是想要分别得到很好的效果让他们得以齐头并进,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删去撒网式的字词,可以改写成:
每一个动作都完成,当然完全有可能,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每个动作平均只能分到一两个小时,这点时间只是完成动作是够的,但是要全都得到上佳的效果却远远不够。
2. 填充
就是“好面子”。为了让语句看起来不那么“朴素单薄”,而堆砌辞藻,或者把句式结构弄得繁复不堪,以期达到“丰富优美”之效。但又通常把握不好,变成面子工程,只会画蛇添足。
例如:
没有太多矫情而华丽的言语,也不奢求能够收获同样殷勤的回应。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平常得像一滴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轻轻地滴下,又轻轻地打在我们的心头上。像这样日复一日,它便有着比惊涛骇浪更强大的力量,仿佛可以穿透一切事物。
简化填充的词句,可以改写成:
没有过多言语,不求收获回应,一切都平常得,有如一滴水,安静地滴下,轻轻打在心头。如此日复一日,有比惊涛骇浪更强大的力量,穿透所有。
3. 跟风
就是“跟屁虫”。这大多是被外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
常把“俗语”或“网络语言”挂嘴边,用牛X、傻X、装X就能概括全世界,就会逐渐丧失语言的表现、丰富性和品味。同样,如果平时接触的都是不中不西,过分随意,不经推敲的低品质语言或文风,而又没有独立的判断,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相似的方式去说去写,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
简洁文笔的习得
美感是第一道关卡。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无法生存。——G.H.哈代
美应是基本追求。而不论在哪个领域,简洁都是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宋词惜墨如金却意境无穷,爱因斯坦相对论的E=MC²质能方程极尽简洁之美。在写作中,如何拥有简洁的文笔呢?先打基础,再练技能。
1. 品读与识别
所谓基础,就是“明是非”,建立对简洁之美的基本认知。既要懂得识别反例,也要品读佳作。
芒格说,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同样,可以先从反面入手,学会识别什么样的文字是不够简洁,还差点意思的。
平时在阅读时,特别是对语言要求较高的文体,要注意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有没有过度解释的嫌疑,词句繁冗的瑕疵;有没有适当简略的空间,更为精辟的表述。逐渐强化对低品质表达的免疫力。
懂得“看”也是一种本事,譬如本文开篇的那句话,有可能压根看不出来有何不妥。读出瑕疵,读出可能性,是迈向简洁之美的第一步。
相反,对于真正简洁优美的文笔,不妨进行反复品读,细细体会其精妙之处,慢慢地培养对语言的把控感。
2. 积累与运用
写作时,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同一种情感的表达,有着数不尽的词汇和句式可以选择,总有最简洁而精确的那一个。前提是它得出现在你可见的选项里。
因此积累很重要。简洁不应该是“憋不出来就只能这样了”的结果,那叫单薄;而应该是大浪淘沙,遴选出来的最合适的那一种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有积累才有可能,才有选择。
一个四字词组或四字成语,有时能胜过好几句苦哈哈的描述,帮你省去很多重新解释的工夫。并且这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本身就已经过时间的考验,如果能恰当运用,则必是点睛之笔。
3. 改,改,改
有了美的品味,有了好的储备,就有把平庸变美好的能力。当今互联网产品讲求的极致精神,就是不断的迭代更新。改,是让产品变得美好的最大法宝。要修得简洁文笔,也要有一颗匠心。
米开朗基罗说,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除非盖世天才或是神来之笔,好文章也都是经过千刀万剐雕琢而成的。
写的时候可以让灵感恣意流动,把想说的都自由表达出来。但不能忽视了完成后的修改,它是一种再创作,往往决定了作品能否走向卓越。就像前文所举的我自己的例子那样,多改一遍,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有时更能发现新的灵感。
改吧,这就是捷径。
小结
汪曾祺说: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和短句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简洁是一种戛然而止,骏马收缰的克制,是凝练精辟的表达风格,简约明快的行文节奏,隐没留白的美学品味。 既是写作的基础要求,也是出彩的高阶能力。 只要心中有所追求,加上耐心而细致的练习,必能日益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