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概念要准,“故事”词典解释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虚构的”就包括神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故事,一定要咬住“好的故事”,不能简略为“故事”。人家说的是“好的故事”,你为什么要说“故事”呢?是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第二,要有立意的高度。譬如,可以写“好的故事帮我们表达和沟通”,也可以写“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写“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后两者立意的高度比第一者就要高很多。
第三,应积极展示自己的丰富阅读。所写的例子既有时代印记,也有文学和哲学脚印,古今中外熔于一炉。第四,应充分展示文采,激情满怀,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让阅卷老师为你倾倒。
【范文】
故事如灯,照见来路引向远方
盘古开天的巨斧劈开混沌,愚公移山的锄头叩击岁月,敦煌飞天的飘带绾系古今—— 这些流淌在文明血脉里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它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灯烛,既能照亮个体前行的脚步,亦能指引民族奋进的方向。真正的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藏在情节褶皱里,显在思想光芒中,更活在代代相传的践行里。
好的故事是心灵的镜像,照见生命的本真
故事的本质,是用他人的人生映照自己的内心,让抽象的情感有了具象的依托。就像黛玉听《牡丹亭》而心动神摇,是因杜丽娘的痴情照见了自己的敏感;白居易泪湿青衫,是因琵琶女的坎坷勾连起自身的谪居之叹。那些流传千古的叙事,总能精准捕捉人类共通的悲欢:夸父逐日的执着,照见生命对极限的挑战;精卫填海的倔强,映出弱小对命运的抗争;《狂人日记》的呐喊,则撕开礼教伪装,让每个读者都看见自己灵魂里的枷锁。故事从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面能照见人性的镜子。当我们在保尔的钢铁意志里看见不屈,在黄文秀的青春里看见担当,在全红婵的纵身一跃里看见拼搏,其实都是在故事中确认着: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什么是应该坚守的价值。
好的故事是精神的火种,点燃前行的力量
为何愚公移山的故事能穿越两千多年,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因它藏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的信念火种;为何 “半条皮带” 的长征故事代代相传?因它裹着绝境中不灭的信仰微光。故事的力量,正在于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可感的叙事,让勇气、智慧、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像蒲公英的种子般随风散播。且看那些被故事点亮的人生:司马相如因蔺相如的故事改名明志,终成一代文豪;桂海潮被杨利伟的太空故事感召,从大山走向星辰;无数90后医护人员,在抗疫故事中接过 “守护” 的接力棒,成为挺身而出的逆行者。再看民族的成长:从 “大禹治水” 的众志成城,到 “两弹一星” 的自力更生,再到 “脱贫攻坚” 的上下同心,每个时代的故事都在积蓄着前进的动能,让后来者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走得更稳、更远。
好的故事是文明的纽带,需要用心讲述与传承
讲好故事,既要忠于内核,又要善用巧思。就像“锡哥” 用幽默让知识扎根学生心田,就像《中国奇谭》以动画让古老志怪焕发新生。那些真正动人的讲述,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用时代语言激活故事的生命力:可以是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魔幻现实,让乡土中国被世界看见;可以是《流浪地球》里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想象,让“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了具象表达;也可以是山区教师用 “大山外的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传承故事,更要警惕“毒鸡汤” 的侵袭。抗日神剧的荒诞,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流量故事的浮夸,稀释了情感的真挚。真正的传承,是如鲁迅所言“有真意,去粉饰”,像司马迁著《史记》那样,让每个故事都带着 “史家之绝唱” 的真诚,既不回避苦难,也不吝啬希望,让故事里的光,真正照进现实。
从烛火到星河,故事的形态在变,力量却从未消减。当我们在盘古的神话里读懂开拓,在女排的传奇里学会拼搏,在航天人的故事里坚定探索,其实都是在做同一件事—— 让故事里的光,成为自己前行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故事最珍贵的力量:它让过去的智慧照亮现在,让现在的奋斗成为未来的故事,而我们每个人,既是故事的倾听者,更是故事的书写者。
执故事之炬,照青年之路
晏殊笔下少女斗草的笑靥,穿越千年仍能让我们“笑从双脸生”;杨利伟飞天的故事,让桂海潮在泥泞中看清星空的方向。好的故事从来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能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 —— 它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路,更在传承中让我们成为新的光源。当代青年既要以故事为镜汲取力量,更要以行动为笔续写新篇,让中国故事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闪耀。
聆听故事,在精神谱系中锚定坐标
夸父逐日化作邓林庇荫后世,刑天舞干戚彰显不屈猛志,古老神话早已为中华民族刻下精神基因。当我们听见“金色鱼钩” 里老班长用生命守护战友的故事,看见 “半条皮带” 上红军战士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信仰,便懂得什么是 “风雨无阻的心态”;当黄文秀的扶贫日记里写满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当张桂梅用病躯为大山女孩架起天梯,便明白 “奉献” 二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这些故事是民族的 “心灵之链”。尼采说 “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是从中认出自己”,而故事正是让我们看见 “理想自我” 的镜子。保尔以《牛虻》为榜样铸就钢铁意志,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名终成文豪,今天的我们,在抗疫 90 后白衣执甲的故事里读懂担当,在全红婵跳水台上的身影里看见拼搏 ——每一次聆听,都是与崇高灵魂的对话,都是在精神星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续写故事,让时代精神在行动中生长
“我们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道出了故事最动人的特质:它永远等待被续写。从 “春天的故事” 里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响,到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传奇;从 “两弹一星” 元勋隐姓埋名的坚守,到新一代航天人让 “嫦娥” 揽月、“祝融” 探火的突破,中国故事的笔,始终握在奋斗者手中。当代青年的故事,正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人像“大山的女儿” 那样扎根基层,让乡村振兴的故事长出新的枝芽;有人如桂海潮一般仰望星空,在空间站里续写中国人的航天梦;更多人在平凡岗位上,把 “工匠精神” 写进每一个零件,把 “服务情怀” 融入每一次微笑。就像《流浪地球》里 “带着地球去流浪” 的中国式浪漫,我们的故事从不追求孤胆英雄,而是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 当无数个 “小我” 的故事与时代同频,便汇成了 “大我” 的史诗。
传承故事,让文明火种照亮更远的未来
鲁迅曾描绘“好的故事”:“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正是故事传承的模样:女娲补天的勇气,化作今天抗击灾害的众志成城;蔺相如 “将相和” 的智慧,成为新时代合作共赢的准则;红色故事里的赤诚,正滋养着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我们可以用《中国奇谭》的国漫形式,让古老神话焕发新生;可以借AI技术,让红色故事走进虚拟课堂;更要像贾樟柯捕捉 “小武” 那样,关注大时代里的普通人 —— 因为最动人的故事,永远藏在历史的褶皱里,藏在奋斗者的汗水中。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世界听,便是在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代青年既是故事的聆听者,更是故事的主人公。让我们执起前辈递来的火炬,在夸父未竟的路上继续奔跑,在黄文秀走过的山间播撒希望,让每一份拼搏都成为故事的新章节,让每一次坚守都成为精神的新注脚。如此,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代,便能看见:有一群青年,曾用青春的温度,让中国故事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