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曾经因为不合群而很困惑,他们和周围的人并没有共同的话题,他们问过我该怎么做,我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给他们:
小时候没什么书可看,到了高一,有了人生第一本图书证,一个月最多可以借七本书。高中的时候大约就是余华,苏童,马原,孙甘露这批人最猛的时候,从高一开始追着看,说句实话,生在大城市,而且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不过不影响。还是那么拼命地看。高中三年几乎把一个区图书馆文学架上的书全都看干净。包括了中国,苏联,拉美,欧洲和美国,日本的文学作品。也许当时书没有现在那么多罢,但算起来百十个作家平均一个人三五部是有的。我曾经翻译过一本叫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书,里面列了一百三十八个作家,我一边翻译一边笑,除了印度和中东的个别人,至少一百个以上都是高中看的。(那会儿也有点儿叫劲儿,班里也有这样的人,没事开书单子,互相比着,有一本没看过的想方设法也要看了它。不知不觉地就都看过了。养成一个习惯就是看书快,如果是翻译得好的小说,一小时能看一百五六十页。)
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英语,大二开始疯狂看片,大二大三两个暑假都是泡在音像馆里。学习压力不大,不住校,学校的图书馆不像样,只要没课泡市图,一下午看几本书是常有的事情。从大二到大四,欧洲哲学还是欧洲哲学,每次从图书馆出来都觉得自己在一个平行的宇宙中。同学觉得我“是个谜”。我也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彼此间没什么话题,大三有个南开的老师讲德里达,我终于发现这些东西不是我一个人喜欢了。
后来到了美国,读的是人文专业,发现我不是唯一这样的人,周围都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叫nerd,就是看书,聊书,此外一所无好,和他们相比,我的那点哲学的阅读量不值一提。顺便说一下,我在美国学的是电影研究,看书,写片就是日常工作,记得当年上第一门电影课时,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应该多看美国电影!”,后来上一门课的时候,知道有很多美国电影专业的学生每天是拿imdb检片来看,美国片就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欧洲片,亚洲片也是多多益善,有一个学生谈杨德昌时比我都熟悉!
我想说几个意思?一,如果你觉得你因为自己所谓的“审美独特”而被孤立了,那就等等,该干什么干什么,总有一天你会遇到和你趣味相投的人。我常说这个世界够大,想特立独行实际上是特别难的。二、如果你是为了显示自己卓尔不群,那还是算了,很多情况下,你看到的世界是二手的,也就是别人嚼过的饭喂给你吃的,想办法接触那些制造一手的世界的人。拿句卓别林的话说,还早着呢。第三,周围也许会有人觉得你很不一样,会用恶狠狠的眼光去看你,去评价你,可以听听,想想,即使有些其实并不中肯,也不必去争,坚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