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自由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悟。
1.
发现大部分时候买书我会优先选电子版。买电子版效率很高,下单,携带,查询搜索都非常方便。唯一不好的是,可能会让视力下降的快一点,但看纸质书眼睛也会累。
也发现一年多前能看懂的书和现在能看懂的开始有不同,理解不同,看书速度也不同。
这一年多来我执行的最好的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心疼买书花钱。这个观点大部分是在笑来老师的文章里被潜移默化灌输过来的。他写过一个概念:重力加速度。他说他在新东方教书的前两年就把一件事琢磨明白了,去找没有重力加速度的事去做,即“失重”的事情,去持续做。
还结合复利的概念一起来说,复利就是先找到正确事情,加上时间的积累。而我现在想,所谓“失重”,摆脱“地心引力”,是不是这过程,其实也是积累复利的道路?
会逐渐摆脱重力加速度“失重”的事情,也是有复利积累的事情。
笑来老师在《我是如何获得财富自由》的这一章节里,这样写:
我花很多钱买书,在新东方的那些年里,我基本上每个月要花至少 1000 美元在 Amazon 上买书,我的信用卡额度就是靠这么一项消费逐步提高的,我觉得知识是有能量的,且不受“重力加速度”的限制。只要有闲钱,那个时期里 —— 我有一点闲钱真不容易啊 —— 我就想办法挪到香港,买美股。在我眼里,那个时候中国人买美股,几乎是“失重”的赚钱方式……
在16年10月份的上海线下大课,当时讲的主题是个人商业模式。其中也说到,永远不要心疼你买书的钱,要花超出你自己想象的钱来买书。要先成为一个leader,帮助身边的人更有价值。
在他看来,知识是有能量的,理解吸收了知识就是在给自己不断赋能,那是注定会让人摆脱重力加速度的事情,也是有复利效应的事情。
2.
阅读计划要按专业领域来定。尽量只看非虚构类,尽量读原版。刻意锻炼自己读不懂也要读下去的能力。
按专业领域来选书读书,这一年多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没有做到。可以用苍蝇模式来概括自己看书的方向。尽量只读非虚构类,好像做到了。尽量读原版,只做到很小的一部分。读不懂也要读下去的能力,发现也很有长进。但受益于持续的让自己写,才发现,什么书都能看下去。
但也逐渐梳理出来自己读书的乐趣。比如有时候,读非虚构类有抵触时,就找一本相对轻松一点的来读。这样搭配着阅读,反倒很愉悦,效率也高。记得杨绛写钱钟书在法国读书时,学业很累,他休息的方式就是中间抽出时间读侦探小说。看来知道这样好处的不只我一个。
读书是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但又不能着急,读的越多,就读的越快,能理解,能读懂的书会越来越多。
3.
一直在路上是什么感受?
读书,有时候以为自己懂得了一个道理,但经过一些事情,再遇到一些书,会发现理解又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读武志红的心理学专栏,读他的书,持续的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上一周读完《非暴力沟通》结合一起来理解,发现很多恍然明白的点,和很久之前没有读明白的《正见》有可以关联的地方。我一直狭隘的理解佛学总给我消极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说淡泊,也要有可淡泊的能力了之后。所以,目前为止,我还是带有困惑的,记得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提到费得乐的找寻良质之路,去过东方,他问他的师傅说日本长岛原子弹也可以看做是幻象吗,老师并没有给出他信服的答案,所以他走了。
这虽然只是作者提到的一个点,也让我记了下来。
但,达里奥,万维刚他们都在说西方的精英政治,一味的去信仰这个概念就对了吗?
这和他们的信仰文化有关。这的确很好,一切都是围绕有没有用,哪一种观点,方法更有效率和意义。所以,人就很积极,节奏也紧张,每一分钟都要有价值才好。
今天读李开复的《向死而生》,他说,是一场大病把他推到生命的面前,一次次地质问自己,褪去这些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些什么?
他说他一直觉得他自己就是为改变世界而生,一天只睡5小时,无论什么时候,工作上的邮件10分钟内必回复,一天至少10条微博,少于1000人的演讲不去,回复创业者的邮件,见面创业者,标准都是那些更可能成功的人,他一直努力把“拼命”当作自己的标签。他说他一直想要最大化的影响力。
这里我们读他的感悟,只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先不评论,只是观察。
他反思自己是这样说的: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每一天都比前一天进步,有成长,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
做事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做一件事,世界上每一个人也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回,就去做。不要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太深奥了,很多看不见的价值和意义,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细微之处。
4.
我觉得他想说的是“无所求”。
无所求并不等于消极。我尝试理解为,体验当下的时候带着好奇心,放下期待,全然去观察,去尊重。不是事先算好得失,价值,意义,去做事情。这又让我想起来,笑来的观点,惊喜就是,多做情理之中的事情。发现学习成长路上也是如此,学习一项新技能开始时,放低期待,这样不容易有不必要的情绪,会减少半途而废的次数。
暂时只能理解到这里,或许,这就是一直在路上。但也欢喜,因为我始终记得,积累知识是在给自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