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在简书上写字,七篇文章,其中六篇是游记,把自己的行走经历分享出来。承蒙厚爱,三篇游记被编辑推荐至首页,也有被《简书晚报》《首页投稿》《今日专题》等收入。
昨晚和同学聊天,她好奇我游记是如何写的,有关涉及的历史,景点游历的时间等。
我喜欢行走,并且大多是自由行。但是没有说走就走的潇洒,通常在出发前做好攻略。确定六月去德国后,看了几季的纪录片《鸟瞰德国》《巴伐利亚梦之旅》《德国人》(遗憾只看一集),浏览好多网上的信息、别人的攻略,于是对德国有了粗浅的了解。在确定具体行程中参考网上的排名、评论,优化线路。景点都有简单的介绍,从中加深了想走的某一景点的印象,在行走中检验。当实际走入这些景点时,有时能够得到免费的中文导览,或自己付费的租一个,取得更多的了解。这也是写游记的基本储备。
我喜欢分享。每行走一地会在朋友圈里分享,有照片,或长或短的文字。在整个行程结束后通常会写游记。确切的说,我写的游记,其实是一个流水帐,我会唠叨着,去了那些地方、出行的交通、餐饮、还有和同行(老公)的矛盾等,事无巨细,是为了还原,回忆时不再抽象。
其中涉及的历史,大多还是比较粗浅的,我认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已经足够让人消费。既然是流水帐,点到即止。景点游历的时间,苹果手机拍的照片,有时间、地点的显示,挺方便。后来用苹果IPAD拍照,少了地点的显示(可能是没网络?)。有些不便拍照的事,我会在手机的备忘录里记下关键词,或在随带的纸质本子上潦草的记录。只是这次出行高估了自己的记忆,以为记得住的没记上,结果找回记忆挺困难。
我对着照片、朋友圈和那些备忘录来写游记,毕竟是水平有限,一、二千字的游记,会耗上我许多的时间。但是就像我在朋友圈里说“自由行者对于行程涉及的地方去之前可能会更用心去预热一番,若喜欢记录的,就有了第三次的体验。”
这些年走过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德国、新加坡,还有国内的山山水水,基本都是这样搞定游记。做自己喜欢的事,乐此不疲。在简书这个平台上更为人知晓,并受到肯定,开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