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懂摩斯密码多好啊,既可以用闪光灯和山上的朋友交流,又不用扯着嗓子喊了。” —— 《第二次毅行》
Morse Code —— 摩斯密码/摩尔斯电码。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是在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暗算》里,王宝强演的瞎子阿炳,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非常灵敏,地下组织找到他,让他在茫茫然的无线电海洋中寻找敌人的无线电台。“阿炳是一个异人,他什么都看不见,却什么都听得见。”
三年半前有一个新闻,说是被ISIS处决的一个日本人质在处决前频繁眨眼,一名日本网友上传了他的眨眼视频,怀疑该人质是在传递某种信息,而根据摩斯密码,他的一系列眨眼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和“不要救我”相近。电视剧里经常有两个人互相使眼色来表达意图,但是往往是熟悉的人才能够猜出对方大概是什么意思。一个人质眨眼,屏幕前的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网友从中得到了信息?乍看好像不大可能,但若有一个双方都理解的东西作为媒介,似乎也就能够做一些理解,新闻中提到的摩斯密码恰好就可以充当这个媒介。
那么摩斯密码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这个问题和我们平时是如何交流的有关,两个人要想交流,首先得先有一套交流的规则。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人都只会发出“啊”这个声音,那么可以通过改变“啊”这个声音的音调、音量等生成不同的“啊”,用这些不同的“啊”的不同的组合来代表不同的意思,然后把这些组合和它们所对应的含义记录下来,制定成标准,以后的人要是想要交流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去“表达”,然后根据这个标准来“理解”。当这个标准使用的需求增大,使用的人数和频率也相应增大时,它就成为了在某一个范围或者领域里的“通用语言”。我们熟悉的英语就是这样在一个个殖民地的贸易往来中传播发展,最终成为一门相对通用的语言的。
问题来了。
假设这两个人的声带都不允许他们发出许多音调和不同音量的“啊”,而只能发出长短不一的“啊”,这时候该如何表达信息呢?我们可以这么做:规定持续1秒的“啊”代表数字1,规定持续2秒的“啊”代表数字2,以此类推。这种办法当然可以解决问题,只是会造成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假设我有女朋友(?),我要对她说“520”,我需要持续“啊”520秒不间断,当我“啊”到第20秒的时候,我没气了,弯着身子青筋暴露试图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也要表达对女朋友深沉的爱。结果是女朋友丝毫没有感觉到我的爱,反而怀疑我是不是缺少一点钙。迷迷糊糊之中,我看到她长吸一口气,她在准备骂我“250”,我两眼一黑 —— 上辈子的事情就只能记得这么多了。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并且贯彻落实“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我们不能单单使用“啊”的长度,还可以考虑到它的数量,这样一来不仅表达的内容可以呈指数增加,时间也可以大量节省。
摩斯密码其实就是这么个东西。
正如二进制有0和1,摩斯密码有短促信号“·”(读“滴”)和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读“嗒”)。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的国际摩斯密码表示见下图:
这样一来,如果我要对女朋友说520,我只需要这样“啊”:..... ..--- -----
女朋友要骂我250,她只需要这样“啊”:..--- ..... -----
(间隔时间分别是:滴=1t,嗒=3t,滴嗒间=1t,字符间=3t,单词间=7t)
是不是方便很多呢?
我想起来之前在电影《风声》中的一些场景:周迅把撤退情报用针线封在自己的内衣里,短的结就是“滴”,长的结就是“嗒”;张涵予把扛罪铁证刺在香烟上,小点就是“滴”,长条就是“嗒”,甚至在医院里通过唱戏的腔调变化来表达信息;医院里接应的护士在桌子上敲出他的信息以记忆,食指是“滴”,中指是“嗒”。
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找到两个不同规律的表示,通过一定的组合,都可以基于摩斯密码传递信息。
文章开头的音频是连续三次“SOS”的声音表示,“SOS”的字符表示为:... --- ...,正是因为它的摩斯密码很容易表示和区分,所以国际无线电委员会才规定它为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
至于为什么外国电影里的战斗机遇到危险求救要喊“五月天五月天”(?)就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
推荐一个国外的摩斯密码在线工具:https://morsecode.world/international/translator.html,它可以将明文转换为摩斯密码,更棒的是它还支持声音、闪烁等形式,并提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