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汴河虹桥,虹桥位于城市繁华街区,商家比邻,街市热闹非常。桥上行人往来,桥下舟船通航,好一派兴旺都市景象!
从人车房比例推测,虹桥跨度约20多米,桥宽约为8米,桥拱顶距水面大约5米,船只需放倒桅杆均可安全从桥下驶过。20多米跨度的木质桥,没有一个桥墩,它靠怎样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支撑自重和桥面负重呢?
经专家研究发现,设计者把桥身负重均匀地分配在结构整体中,我们把这种结构设计称为编木拱桥。纵观世界桥梁史,以虹桥和木拱廊桥为代表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属绝无仅有!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曾组织在新西兰出生的华人孩子学习中华文化,有一活动叫《小小筷子趣味多》,除了讲筷子的传说,筷子的内涵及用筷子比赛,还增加了一项游戏“木筷搭拱桥”。虽然说的是九根筷子搭中式拱桥,但并未做足事前功课,中式木拱桥始于何时,有何特点等等都略过了。
事情已过去若干时日,偶然翻书发现1502年,达.芬奇在写给米兰公爵的信中建议军队过河时采用他所发明的快速建木桥新结构,随信附上了他的设计图纸,此图与中国编木拱桥的设计竟完全一样!
这才反过头来再查资料,虽然无法弄清汴河虹桥的建造年代,但此画作于1101年,无论怎样也会比达.芬奇的设计图早上个400年!
宋代某位不知名的设计师早400年造出了编木拱桥,丝毫无损于伟大天才达.芬奇的多才多艺。倒是做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现代华人,我们却应该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用木筷拚装拱桥时,趁机把汴河虹桥和《清明上河图》也讲给他们听。
还有机会吗?留待年轻人来补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