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春天来了》。非常出乎我的意料,Kevin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这篇作文。更令我欣喜的是,整个过程中,他是带着非常愉悦、非常开心的状态中完成的。
Kevin目前养成的习惯是先打腹稿,落笔之前他会先想好几个段落、开头、结尾都分别大概写什么,然后直接写。今天这篇写得顺利,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近期背诵小古文,像“春日寻芳”、“湖心亭看雪”等几篇都是写景的美文,积累了词语,也感受到文中的美;二是上周末虽然带着口罩,但去公园里已经看到一片春天的繁荣景象了,印象刚好深刻。
二年级是刚学习作文写作的阶段,让孩子“喜欢”上写作很重要。总结下来,个人经验认为以下几点将有助于孩子的作文写作:
第一,建立阅读兴趣,广泛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养成,父母需要注意引导孩子的是,阅读并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写好作文、学好语文,更重要的是打开看世界的窗户。除了语文学习有关的精读以外,越是小的孩子泛读也更重要,科普读物、历史、寓言故事、经典绘本和书籍等,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收获有趣的知识或信息,未来孩子就可以慢慢主动去找自己需要的阅读材料。
第二,通过精读,并结合不同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归纳、演绎,多维度感受语言之美。比如,我们在一年级完成了小学生必备80首古诗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复习,可以按照写春夏秋冬、写友人送别、写节日等不同主题归类,也可以按照含有“秋”字、“春”字等归类,既引发孩子的兴趣,觉得好玩,又帮助记忆和理解。 又比如读“湖心亭看雪”,大雪纷飞的夜晚游西湖,偶遇金陵人在湖上饮酒,静中有动更显景美,这个意境引导孩子联想另一首古诗“江雪”,“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我们讨论类似之处,孩子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看过江雪的写作背景是表达柳宗元当时被贬的苦闷心情,而“湖心亭看雪”则是喜悦心情。这样的讨论不在乎答案对错,从中引发孩子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就很宝贵。
第三,学习科学的写作方法。课堂上老师会教授具体的方法,比如写景的文章,让孩子用“看到、听到、闻到、触到、想到”等角度去丰富和拓展。等再高年级,还会学习不同的体裁、架构,这些方法家长有必要跟着孩子的进度再学习,刻意练习。
第四,读万卷书是最简便和易行的方法,也要尽能力“行万里路”。带孩子多接触户外、大自然,有计划地安排旅行,旅行前做好规划。比如我们在大班的时候,五一选择去北京,爬八达岭长城、凌晨两点起床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暑假后小学开学的课本里,再读“我爱北京天安门”他就有深刻的体验;一年级暑假去了台湾,二年级上册学到课文“日月潭”,他就可以更好地将作者描写的美、与自己亲身到过的景再结合起来,当然他对台湾的记忆和感受,也远远会比学一篇课文来得要丰富、立体的多。
当然,旅行只是借助的方法之一,父母更重要的借助任何机会“启发”孩子去观察和思考。记得Kevin在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早晨上学或晚上外出回家路上,他很好奇路上那麼多人匆匆忙忙都去幹什麼,我就借機問他「你覺得呢」,他會說,「早晨有的人騎自行車去上班,有的人開車去送孩子上幼兒園…」我聽完心裡竊喜,還是很工整的排比句呢!
第五,底层逻辑,是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善於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就像今天作文中写到的劝小弟弟把抓到的鱼放生,这是上个周末真实的“故事”。Kevin平时其实是有些爱着急的,但那天在湖边,为了劝这个陌生的弟弟把抓到的鱼放了,他愣是等了半个多小时,开始先是讲道理劝解,说小鱼也是有生命的,再这样都快要死了~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网到得自然烨不舍得放走;过一会Kevin又拿手里的柳条“交换”说如果弟弟放了鱼会把柳条送给他,弟弟还是不舍得…最后男孩的爷爷来了,Kevin又找爷爷讲起道理,终于爷爷答应后小男孩把网兜倾斜下去,小鱼儿自由了!Kevin高兴地走开了,过一会儿又跑回去,才想起又开心地把柳条送给了弟弟。
作文,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细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