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信息时,网站上跳出了一排头条新闻,一半是娱乐圈相关,一半是社会相关,其中一条“暴打儿女”的热点新闻让人看了想看下事情原委。
“据媒体爆料称:2020年7月12日,江苏东海县一男子手持木棍暴力殴打一对亲生儿女,手段之残忍简直令人发指,孩子被打后一直惨叫让人揪心,但男子却依然不停手,木棍都被打断了。更气愤的是,该男子还让儿女互拍被打视频,如果不拍,就又要挨打。”
搜了一下,通过后面的矿泉水桶比对,各网站2020年7月的还是5月的,和2019年的新闻是相同的内容,如果不是多搜索一下,会以为就是2020年刚发生的事情。
暂且不去想为什么该编辑,不经考证就直接变成了一则新的新闻,这背后可能有的正向意图是,希望网民重视家庭教育,反对家庭暴力。
然后再来仔细看看网络上的文章内容,网友的评论:这父亲心里有问题,这父亲禽兽不如。
首先,不需要为这个父亲辩护,只是问一下,这父亲曾经是不是也是孩子?他空白的来到世界,是怎么学会了喝酒?怎么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他自己从家庭、从社会、从周边观察模仿而来的。
不止是这个父亲,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被社会影响同时又影响着社会。
接着,再问一下,这个父亲拍了视频是传送给他妻子看的,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希望妻子重回家庭?是希望妻子看到孩子心疼?是希望妻子多关心孩子?或许因为妻子被2个孩子作业气的不想管,他是替妻子管教?
可悲的事情就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孩子是弱者,往往成了大人们的棋子,无法反抗。
网络上还有很多家长失手打死孩子的新闻,很多网民匿名在诉说,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家长倾诉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孩子做错的时候,总会控制不住打孩子。
家庭暴力现象蔓延,正是要提醒每一位要重视家庭教育,不擅长不是错,不愿学习改变才是。
当这位打人的父亲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会越演愈烈,除了借助法律,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解这个父亲行为背后的意图,给予积极关注和反馈。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意图”
回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请问你们曾经跟家人发生过争吵吗?每次跟家人发生争吵,总埋怨是对方的错,不断指责,怒气越来越大,就像这只气球。对方也又埋怨,相互指责,怒气也越来越大,就像这只气球。只会越吵越凶,怒气越撞越激烈,然后就……
催眠工作坊的学员分享的故事:
晓霞跟婆婆之间的冲突。
早饭后,婆婆带着5岁的儿子在小区玩。
中午12:30他们还没有回来。晓霞心想:“他们会不会遇到了意外?或者婆婆的头晕是不是犯了,又或者儿子是不是被坏人抢走了?”满脑子各种猜测,越来越担心。
直到下午2点,晓霞跟婆婆电话接通了,对着电话就像上满了子弹的机关枪一对着敌人一样:“你们去哪了?宝贝没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呀?拿个手机有什么用,每次都打不通,不回来也不知道给家里打个电话呀?”说完后还愤怒的挂断电话。
晚上婆婆带着儿子回来了。没有说一句话走了。这时晓霞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伤到婆婆了。老公回来又跟晓霞大吵一架,说晓霞太过分!
孩子不是成年人的棋子,婆媳关系本身就很微妙,一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晓霞或许是借机会表达了对婆婆的不满,不能接受婆婆的育儿理念;而晓霞的丈夫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愚孝般的忠于母亲,夫妻关系紧张。
没人在乎孩子的感受,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认为自己有道理。
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冲突!
通过孩子爷爷了解到当时发生的细节:儿子吵着要去姑姑家,中午婆婆在厨房做午饭,根本就没顾及也没听见电话响。
晓霞觉得错怪了婆婆,非常对不起,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批评和反省当中,尤其是婆婆好几天都不理人,心里的愧疚感越来越强。
学完催眠工作坊后,晓霞明白了:冲突是因双方卓越品格引起的。
在跟婆婆的冲突事件当中:
晓霞期望婆婆带着儿子准时回家吃午饭,关心婆婆的健康,也关心儿子的安全,我希望当她们不能回家的时候提前打个电话告知。晓霞的卓越品格是:有时间观念,关心家人,有安全意识。
婆婆因为儿子吵着非要去姑姑家,所以不得不迁就他。大中午担心儿子饿,回家后赶紧做饭。婆婆的卓越品格是:疼爱孙子,关心孙子的健康,满足孙子的要求。
我们都以自己的卓越为标准要求别人,当对方满足不了,失望便产生,冲突随之而来。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意图,双方意图都是积极正向的。然而,因为彼此的认知不同、关注点不同、卓越品格不同而产生了冲突。
若要让冲突减少或避免,可以这么做: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觉察对方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贡献自己的卓越。
要把关心家人,有时间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卓越品格贡献出来,当电话没有打通的时候,可以出用其他方法联络,也可以跟婆婆交代下次出现这种情况提前给家人报平安,而不是指责。
站在中立的角度看问题时,晓霞能够接纳自己不再自责愤怒,也看到了婆婆的优秀而理解并欣赏对方。
每个人来临的时候都带着天赋和美德,只是需要去和它会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的自我催眠阻碍了与优秀品格的会面。
小时候身边的人总会给我们不同的评价,譬如说“你太内向不会说话。”于是就被催眠了,我们也每天为自己催眠:“我很内向,我不擅长人际交往。”
如此以来,你就会被这种负向的催眠笼罩,久而久之你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就把那些可以与不同人打交道的机会拒之门外。
所以一个好的正向意图可以让我们连接内在更深的资源,去发现我们的内在是更广阔的的天地,让我们能够尽情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我们要做的是深深地与它连接,并且让它和行动紧紧结合。
“生生不息的生命里请与正向意图相连接”
我们需要与正向意图有一个强大的连接,否则,无意识很容易就会漂浮到自由联想之中,或者卷入到某种负面的潜在情绪中。
在催眠工作中,一个正确形式的意图满足三种条件:
一、正向表达
首先,它是正向的,具体细化到个体想要去做或者体验的某件事。
人们往往会从负面的目标开始:“我不想要这种感受”,“我想要摆脱那种体验”,“我想要停止这种行为”。
尽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将主要的注意力交给某个负面的意像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它。因此,通常更好的做法是确认个体事实上想要的情况:
你想要有什么感觉?你想要做什么?你想要发展什么?
通常来说,目标清楚而且具体会很好:
我想要写这本书。
我想要每天锻炼。
二、简洁表达
正确形式的目标第二个条件是,意图要简洁。
通常在陈述意图时用的规则是五个字以内。
如果用字太多,意图的品质和清晰度往往会下降,被解释故事的类型所弄混,“我因为Y想要X,但是我害怕Z可能会发生,所以......”这些故事的功能往往是比较低程度的催眠引导,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基本的意图那里带走。所以,尽管在某些层面,故事或许是重要的,但是通常将他们与主要的意图“我想要X”区别开来也很重要。
当请最简要的方式陈述正向意图:
我在生活当中最想要的是X。
三、身体共振
正确形式的目标的第三个条件是共振。
讲述目标的时候必须打动说话者、倾听者们内在的某个部分。
没有这种体会感,就没有身心连接,而话语也就没有力量改变生命。
所以当用催眠与来访者展开工作时,催眠师会有共振的感觉,共振是创造性无意识启动的讯号。与身体共振的连接,会把我们带入下一个正向连接。
身体共振意味着身心连接,正式这让语言富有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