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紀念日孤墳垃圾中的浙江提督指揮台在哭泣
抗日紀念日,我和老哥一起探訪了鎮海周邊的海防遺址,說起鎮海可謂歷史悠久,自鴉片戰爭以来,鎮海作為戰爭前沿的"烽火臺" 可謂命運多舛,鎮海的歷史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很少有人會再回首去挖掘鎮海的歷史。
我們第一站先是觀摩到了靖遠炮臺,這裏已經成為殘垣斷壁,之後我們披荊斬棘,登山了金雞山。(後續作者:蟹浦陳哥)
於是我們共同去鎮海城關招寶山對面的金雞山緬懷歷史。海天雄鎮,江南要地;中法鏖戰,軍門稱幸。金雞山與招寶山相對而立,鎮海城關招寶山下的威遠炮臺與小港金雞山下的靖遠炮臺隔江成犄角之勢,如二扇鐵門將從海上來的敵人阻擊在江中。
金雞山頂原有營寨,駐紮有部分軍士,現已毀。為便與觀察軍情,浙江省提督歐陽利見於光緒十一年在金雞山頂建造了一座瞭望臺,因金雞山山頂視線絕佳,光是裸眼觀察,便已能將十幾公里之遠的金塘島映入眼簾。在中法戰爭時,軍門不僅每天去金雞山頂用望遠鏡觀察軍情,還常常派出軍士扮作漁民去近距離觀察法軍,因此歐陽軍門對法軍的動向瞭若指掌。因著這座瞭望臺,金雞山差不多成了提督大人的半個指揮中心,督師禦敵處,瞭望臺前的五個大字,可見此處對軍門大人的重要性。中法鎮海之役中方能佔據一定優勢,這座瞭望臺至少是個功臣。
鎮海關於中法戰爭的海防遺址中,大多數已經被毀,而在一向以來,江南(包含小港紅聯等地)大多數年代都在鎮海的管轄內,所以傳統上來說,江南的海防遺址也算在鎮海海防遺址的範圍內。保留至今,威遠城已經廢墟重建(北面碟牆保留的較好),威遠炮臺保薦的相對完整一些,宏遠炮臺原址基本已被民國年重新改造的炮臺所取代,鎮遠炮臺也成了遺址,至於江南金雞山下的靖遠炮臺規模雖然宏大,但是毀損較重,而金雞山腰的平遠炮臺也成了殘牆斷壁的土堆,這批建於清代光緒初年的軍事建築中只有金雞山頂的瞭望臺保存基本完整,且有浙江省提督歐陽利見所題的督師禦敵處字樣,其軍用價值足見一斑。現今,歐陽利見的題碑及瞭望臺二合一的海防遺址成了國家級重點文物。
(瞭望臺臺階)
經過一段共同溝井蓋組成的山間小路,不一會,出現了情況,山腰間必經之路上橫著幾段松樹的枝段,又粗又大,正好把路擋住。移樹可能性不大,經過觀察後,發現旁邊的野草叢中可以繞過去,於是繞過攔路木頭後繼續上路。不一會兒,幾座荒墳似乎在傾訴久已有之的孤寂。又繼續上行。大約十幾分鐘後,金雞山瞭望臺已在眼前。儘管已經來過很多次了,但是我所見的還是差點讓我驚愕了,瞭望臺一幅破敗的慘像,瞭望臺的四周都是野草,有些鋪路的石板已經碎了,鐵圍欄網破了,一個成年人能輕鬆的鑽入,而在瞭望臺的背面,有很多本地農民留下的垃圾,至於光緒年軍門勸告當地人不要在山上亂伐木的石碑也已經隱藏在半人的野草中。
瞭望臺的頂上及臺階上幾乎長滿野草,有些是帶刺的,我想如果現在提督大人想上去觀察,也無落腳之處了。記得五年前,也曾經上山去緬懷歷史,結果意外的在金雞山瞭望臺鐵圍欄內遇到被人飼養的狼狗,當然,那時沒那麼多如半人高的野草,瞭望臺周邊的石頭也是平整的。沒想到幾年一過,浙江省提督歐陽利見的督師禦敵處似乎蒼老了許多,但是我想,或許這才是真實的歷史,無人顧及荒山的石臺上,曾經有一位將軍駐足遠望,為遠從萬裏之遙而來的敵人焦慮。一百三十年後,將軍已不見蹤跡,唯有石臺在歷史的滄桑中孤老。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吧。
(圖為鎮遠炮臺斷垣殘壁)
瞭望臺高約七米,長約十幾米,有石臺階呈現梯子狀直達臺頂。臺頂是一塊平地,能大約站五六個人,雖然現在面江一側已是松柏呈祥,但是能現象當年歐陽提督肯定令軍士將面江一側的樹木砍去以便能完整的觀察整個江面直到東海的軍情。營寨中的軍士根據江面及海面上軍情的不同而掛出不同顏色的燈,以便二岸的軍民判斷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如果敵方艦隊向江面開動,各個營寨的士兵都能及時反應,各個炮臺的士兵也能及時作出應對。當年的中法海鎮之役,便是提督歐陽利見在金雞山瞭望臺不時觀察,及時作出反應,這才有了後來吳傑吳大佬(吳傑大頭,人稱大佬)機緣巧合,夜晚中一炮命中法軍司令孤撥致其重傷,加之越南戰事的優勢,這才迫使法國當局不得不中止戰爭。瞭望臺至今已是一百三十歲的老人,石碑也出現幾條裂縫,所幸不是致命傷,而臺的各處也傷痕累累。如果修補不善,反而使文物受累。但如果真的任由文物處於無人監管狀態(周圍也不見有任何監控設備,也不見有監管的相關人員),也不是辦法。前幾年,江南小港一側位於出海口邊的民國機槍陣地被某工廠拆為平地,再在此基礎上造倉庫的事已是為很多歷史愛好者所關注。而今,看看金雞山浙江提督指揮台及周邊的破敗像,我想多數人會得出國家重點文物在當地不受善待的印象。
1885年的春節.甬江口南岸的金雞山巔寒風凜冽,壁壘森嚴,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堅守指揮崗位,親駐金雞山一如往日,並下令:"嚴飭各營戒備,無須往來慶賀."正月十四日夜,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法艦4艘抵鎮海口外七裏嶼,戰雲密佈,風聲鶴唳,鎮海守軍開始沉船堵口,戰爭一觸即發.歐陽諭令各炮臺,兵輪:"必計彈可及敵船時,即行轟擊......
我們之後又去了一邊的宏遠炮臺,這個炮臺是現存最大的炮臺,四周的夯土有被炸了的痕跡,未經過考證根據我們的猜測,這可能是炮臺被炸碎以後,重新用碎塊堆砌而成的。
我們來到了炮臺營地,你看這裏的堡壘,外面一層是清朝時期當地人用糯米,沙土做的掩體,民國時期則在裏面用鋼筋水泥做了加固板的掩體,兩者相得益彰,分外明顯。
走在掩體上,可以依稀看到彈坑,想必這應該是當年侵華日軍襲擊鎮海時候的歷史見證吧!
這裏面的坑道,我猜測應該是用來放藏炮彈開鑿出來的洞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