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复盘】关于“关系”主题的回顾
1.关系主题传达了一个意思:你的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你所认为的自我、人格或性格,其实大部分是来自于,别人如何看待你的。也就说别人是你的镜子,这个镜子如何看待你,你就真以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①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
②万物皆实,一个人内在的心灵必须借助外在的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2.关系,即命运。
它的基本理论是:性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是对六岁前家庭关系模式的内化,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的当下的关系模式中就构成了命运的轮回。
这个逻辑反过来,就可以去了解一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就反映了他内在已经具有的关系模式,这个是他童年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人想疗愈和改变,也需要借助关系才可以完成。
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性格/自我/人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呈现,在关系中疗愈。有了这个意识,就相当于有了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可以看破关系的迷雾。
3.关系,就是一切
每个人都是孤独而自恋的,必须和别人建立链接,建立关系,才能走出孤独。有意义感,存在感,幸福感等,都从和别人建立链接,建立关系而来。特别是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有了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时,你才会真切的体验到,有一些东西是超越你孤独而自恋的自我的。
心灵感应的办法很简单,全身投入即可。但他的段位实在太高了,要想做得非常不容易。不过,我们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概念: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所以关系是一切。(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看见意味着爱。)
4.我与你,我与它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关系理论:关系,才是存在的主体;自我并不重要,关系才是世界本身,是本体。
他把关系分为“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类。一旦你将其他存在,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和对象时,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当你放下所有的预判和期待,带着全部的本真和其他存在相遇,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这就引出了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当构建“我与它”的关系时,会使用权力规则,也就是我说了算。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时,就会使用珍惜规则,也就是我珍惜你的本真的存在。如果想让关系有被滋养的感觉,必须要用到珍惜规则。
5.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哲学观: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个人意识的A和集体文化意识中的A,也就是所谓的正确的、正能量的、有道德的,这些好东西一旦被视为正确的,那么他相反的-A就会被视为是错误的。但A和-A是一样重要的,被我们排挤为-A的恰恰是自恋、性和攻击性等等。这些东西,恰好是生命力本身。(生活中那些有生命活力有魅力的人恰恰是身具性、攻击性和自恋的。曾奇峰说,谦逊就是猥琐,人有多么谦虚就多么猥琐,谦逊的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人的三大动力:分别就是性、攻击性和自恋。
6.一、二、三元关系
这一周的内容看起来很复杂,但它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复杂的关系都为了处理-A,也就是被我们感知为“坏”的东西,先是将一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到二元关系中,接着又把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排挤的三元关系中。而关系越复杂,处理坏的空间也就越大越从容,所以这个世界之所以那么复杂是有道理的。同时我们不断的在扩大好的感知范围,先是感知到我是好的,接着感觉到你(妈妈)是好的,然后感知到他(爸爸)是好的,当真切的感知到我、你和他都是基本好的,就意味着极大的整合。这个整合完成后,就可以从复杂的关系回归到二元关系直至一元关系中。
关系的价值就在于此,内在心灵经过外在关系的淬炼,最终破除掉一切的二元对立,回归合一。
7.第五周我们将引用《道德经》的句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第五周的内容也的确是这个逻辑。我们整个栏目的13章设计,也是根据这个逻辑设计的。
第一章,命运,是道。
第二章,自我,是一。
第三章关系与第四章动力, 是二。
第五章思维第六章身体第七章情感,是三。
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万物。
第十三章,是无常。
也就是一切二元对立被破除后达到的合一,它的一个好的表达是“流动”。而流动本身就意味着“无常”,意味着“道”,这样一来我们又回到“道”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