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已经不怎么流行《一无所有》了,转而流行的是田震演唱的《执着》:
不管时空怎么转变
世界怎么改变
你的爱总在我心间
你是否明白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
这一年与任何一个年份都一样,在老百姓心目中又是一个多事之年,开年不久就发生了王海第一次出击打假,接着是东京地铁的“沙林”毒气案和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后来一代人的偶像邓丽君猝逝于泰国清迈。在这个“全民皆商”的年代,世界正在一天天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还有谁不想越平凡生活哪?
4月末,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百十来字的消息告诉人们真正越平凡生活的机会来了—邮电部将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服务。5月16日至21日邮电部在北京举行“中国公用数据通信演示周”活动,活动的口号是以“ChinaNet接入Internet的最佳选择,提供所有Internet服务”,向全社会介绍和推广互联网接入使用,中国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大幕由此拉开。
记得大约是在6月的一天,和朋友来到位于西长安街北侧的北京电报大楼办理互联网上网手续,业务大厅里绝大多数是办理缴电话费、打电报、打长途电话业务的,在办理互联网上网业务的柜台前没几个人,但是办起来还真费劲,要填写很详细的表格,要复印各种文件,其中一个文件是要求“局级以上的单位介绍信”。手续办完了接着就是缴纳预付款,一次只收100元现金,这100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月可以上网6小时,不能跨月计算。也就是说这6个小时在一个月内没用完下个月就没了,当然如果是使用单位转账就方便点,每个月超过6小时另计费用,每分钟多少钱记不清了反正是高得吓人。
上网电脑自备,缴纳上网费那只是小头,还有一个大头是购买“猫”—“调制解调器”,当时业务员向我们推荐的是摩托罗拉14.4K的,这么一个调制解调器价格是1700多元。
另一个大头就是电话费了,当时好像是电话前3分钟为2角,从第四分钟起为1角8分,这样算下来那时候上网1小时的费用在二十六七块钱。要知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能到500元就算不错了。
别看本人高考数学成绩惨不忍睹,也一直从事文科类工作,但对科技方面的发展还是真得很关注。直接接触互联网是记得在1994年夏的一天,因公来到了位于中关村的“中西公司”,当时接待我们的是老总周晋峰先生,我们谈话间发现他办公桌边的茶几上有一个灰白的小方盒子,不断发出刺耳的凤鸣声,于是我好奇地问他这东西是什么,周总回答说是调制解调器,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当下在美国已经很流行的INTERNET,以及他们公司是怎么用INTERNET作生意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急于想体验一下什么是INTERNET。一年多之后,当自己真正能够使用INTERNET时才发现使用难度要比想象的难得多,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半“英语盲”来讲只能是无奈的“一声叹息”啦。
打开说大16K的明书一看,前十多页都是有关设置问题,这些设置好像没有自动 一说,全得靠自己手动一点一点的来。接下来就是介绍的是几项功能和使用方法:
第一个功能就是电子邮件用了大约十页纸的空间;第二项功能是FTP(文件传输),这项功能对很多网友可能在日后会有不小的用处;第三项是GOPHER说是一个资源查找工具(对不起可能不是您想像的那样简单,每次应用GOPHER都 要用英文字母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对应输入);第四项是ARCHIE据称是个搜索工具,但是对我来说极其复杂,研究了几天没搞明白,于是放弃了探索;第五项是USENET(新闻组)大多数人对它最感兴趣,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世界各地的网友讨论问题;最后,还提供了一批网上资源。
到了1996年版的《用户手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介绍几个软件的安装作用方法,第一个软件叫“Spry Mosaic”,不明白什么叫“框架马赛克”?后来明白了就是一种浏览器,但是只能看到文字;第二个软件叫“Spry Mail”是个电子邮箱软件;下一个是“Spry Telent”新闻浏览器,估计是看“新闻组”用的(没用过);还一个是“Spry Networks”说是用于远程登录的。最后一个是“Spry Gopher”,据称与“Spry Mosaic”的功能类似。
所有的软件都是英文的,所有可见内容也都是英文的,更怕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能够找到资源。直到有一天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朋友来访,在他的帮助下我才第一次进入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尽管所有的文字仍然是英文,但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对于一个尚未冲出亚洲的人来讲,瞬间就能查看10000公里之遥的外国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令人激动!
一份40页的说明书整整琢磨了一个星期,从来没有像这样认真对待过《英汉辞典》了,试着看看新闻全是外文的,没几个单词能看懂,看来真是没有文化太可怕!再试试电子信箱,给谁发信哪?决定给自己发一封吧,随意找了一行字母就发出去了,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哈哈好神奇!过了很长时间回忆起这件事,突然发现当时是收到了自己给自己的信还是根本就没发出去的退信,直到现在也没搞清楚。 投“巨资”开通CHINANET账户最早给我带来的只有一时的惊艳,更多的是一时的吹牛的空间。
因为工作的原因,连续几个月往返于北京上海CHINANET的事儿也就没放在心上,马上年底了回到了北京,到这家的当晚与几位朋友小聚,其中A君(前面提过,就是以前向我介绍日本INTERNET的那位 )刚刚从日本回国,他在日本留学加工作很多年,此次回国打算创业;B君是小广告公司的老板一枚,白手起家如今也算有点钱了;C君是一家拥有多家分公司的国有企业“大管家”。酒过三巡大家开始胡侃,A讲日本企业在中国为什么不如当年、B聊机场路上的广告牌有多值钱,我则大谈特谈上海股市的爱恨情仇。大家各说各话,有人感兴趣、有人不感兴趣。不知是谁提了一嘴“网络”,一下把话题集中到了一起。先是A君说这回哥们儿回来带回来一样好东西——Netscape,这是一款网页浏览器(马上让人想到了“Spry Mosaic”)。
A君:比什么“Spry Mosaic”、“Spry Gopher”好用我啦。
此时B君说话了,用不着那么费劲!哥们儿听说现在有一个叫什么“威海”的网,上去什么都能干,还全都是中文的。
C君:带有几分自傲的口吻说,哥们儿的开年计划是打造我们中国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新干线”(据说多少年后这句口号被电信占用了)。
什么是“威海”,难道是山东威海电信办有“网站”?这个疑问直到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去中关村买电脑的路上看到一块写有“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才弄明白那是不是什么“威海”,是“瀛海威”。
“瀛海威”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鼻祖”。一张光盘、一本“使用手册”在电脑“386时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惊艳的大门。1996年春节第一次登录“瀛海威”一幅渐变蓝色的的太极图形和“瀛海威时空”5个大字映入眼帘,它让我们这些“外文盲”真正了解了什么叫做“网络”!
“瀛海威”这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地方,首先是再也没有那么多洋字母让人烦恼了,其次是你真的发现网络这玩艺儿什么都能干!那些日子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交给了“瀛海威”。
这里有“论坛”。你可以在上面发贴子,看文章,比如说云南发生了大地震,这一次的地震范围波及的非常广,很多乡镇都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受灾人口数量也很巨大,因为这次地震对我国的经济损失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网友就会在论坛里讨论什么是震极、什么是裂度,地震带有哪些;有消息说北大方正与世纪互联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新出厂的方正电脑全部预装Internet入网软件,享受8小时免费上网,买了电脑就等于买了网络。网友会就这种电脑到底核算不核算等等。
这里有这里有“咖啡屋”(“聊天室”)。网友们可以在这里实时聊天,想聊什么主题或想约人什么人聊天还可以自己创建自己的聊天。“咖啡屋”可以说是当年“瀛海威”最火的地方,白天 就有不少网友,晚上几乎被挤爆了,哪怕是半夜两三点钟,你进入聊天室,也会有网友跟你打招呼。
当然,这里还有“网络邮局”,可以发电子邮件,不用再为不会英文而烦恼;有网上购物,并且能开电子发票;有资源中心网友们可以在这里交换各自的资源;当然还有游戏。
如果说“163”(“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登陆之初因为是英语盲,似乎老天给我关上了一扇门,那么“瀛海威”的出现真的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互联网的窗。
老哥
2022年8月北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