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习惯了在一种极度自律的状态下生活,有时还不得不自证清白。最近就被考问到:有没有奢靡享乐。我想了想说:穿两件好衣服的想法还是有的。
想法有,方式是严进宽出。主要年龄大了,外在已经很难有世俗意义上的进步,本来就该淡定一点。趁懵懂无知已经有了很多尝试,现在长成中年少女,就算盐吃得不多,火眼金睛总归有的。存货多说明老底子厚,也说明断舍离不彻底,只能持续做减法才能渐渐显出效果。目前的效果体现在态度上:越来越果断,能迁就自己的感觉作无情的舍弃,绝不会纠结于非要一个什么解释。
宽出首先是要看状态相合。还是拿衣物为例,有的一切都好,只是状态已经不对了了。大多数需要舍弃的情况包括:不合身(想来不用解释),太合身(显拘谨);太复杂(觉得累),太简单(没有设计感);太软(软趴趴),太硬(支楞);太暗淡(不称肤色),太鲜艳(存在感过了);太男性化(爷们),太女性化(娘)。一切取决于眼下想怎样,不用考虑预留未来的可能性。
还有的说不出来有什么不对,只是不高兴跟往事相连而生摆脱之心。细究起来,我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因为有我这样一个形态存在于这个凼凼,这些物品显然只会与鬼大爷的往事相连 ,而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我的物品”这个概念都将不复存在。既然自己不能首先被甩掉,好歹今天的我已然不是过去的我,所以也就犯不着甩了。就是靠着这种对不执着的执着追求,生活才能翻篇而且幸福圆满。
接下来需要寻找合适的出路。有所考虑甚至含情脉脉是必须的,让物品去跟合适的主人深情相拥。但过分深情,就真是想多了。在带娃上数学班的时候,有时眼角的余光扫到其它妈妈的物品静静地摆在那里,会想:如果物品还在而主人不在了,那多恐怖。对不起呀妈妈们,我脑洞开得大,不是故意要咒你们。目前我看到自己的东西还想象不出来这玩意儿会独立于我而存在,说明“我执”还是比较严重的。而根据“我执”又可以进行权威判断,这一天应该还不会那么快到来。
宽出的同时,还要严进。但如果消费结构不调整,就算再怎么挑剔也不管用,反而容易落入永不满足的消费陷阱中去。现成把钱花光的办法是购买大件,而且通常还需要额外再贷款,按以前的理解,这是提前消费。真是这样吗?按实际的情形看,每月还贷压力十足,普遍会对日常消费造成影响。这倒满符合延迟满足的定义,也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更为长远的目标而自我控制,甘愿放弃眼下即时的满足。这明明就是标准的延迟满足嘛,自然是标准的美德一件。更高级别的调结构还有诸如再生个娃,已经不是这里所能讨论的了。
房子是拿来住的,车子是拿来代步的,源于这样的认知却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我的结论是要在负担得起的范围尽量选品质稍好的,大件反而不要太讲究性价比。不管房子车子谁升值谁贬值,总归是要用很多年的东西,超前性是一定要预留的。就算回到它们首要的“遮蔽”功能,一个原始人追求的坚固温暖,与现在的人追求的更坚固更安全更有底气,某种程度上并无不同。
只要不心存炫耀,追求生活品质就是社会进步之光,有这种想法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原因在于人如果心思不放在改善生活品质上,会很难弄,因为保不齐心思总会放在什么地方。《人民的名义》里,赵德汉的心思就放在了一个幽暗曲折的爱好——闻钱味上。此外,在大额商品上反而不用考虑低调的问题,只要是正常收入,再高一个档次显然也消费不起呀。
用延迟满足占据了心思和钱钱,其它的心思就不用动了,反正钱钱也没有了。很多人还会主动转移注意力,首先让自己不看不逛不打听,自然就不会执着于买买买,能不能实现海阔天空我不确定,倒是一定能实现节约。要是多出来时间确实没法打发,那就做饭看书陪娃,都可以消远虑除近忧。所谓的涅槃,不就是在条件没有丝毫改变的状况下,打破怪圈,避免堕入身不由己的循环从而获得自由吗。人的涅槃不慌,先把手里的几个钱整涅槃,这才是唯一的活路。
一言以蔽之:极度自律,严进宽出,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