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朋友邀请,今天中午一起吃饭。
今天吃早餐时,女儿说:“妈妈,见到别人的时候,你别说让我请教人家了,你说了,我要不请教吧,我很尴尬,我请教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说:“是吗?还有这样的情况啊?”我努力的回忆着。(先接住孩子的话,而不是说,我让你请教人家,问人家学习上的事不对吗?不就应该多向别人请教吗?之所以没有这样说,是运用了接话技术,让此刻的沟通氛围融洽顺畅)女儿说:“是啊,比如上次那次吃饭有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姐姐,你就是这样让我请教她的,弄得我很尴尬。”我说:“哦,让你感到尴尬了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互相学习。那行,那以后我就不这样说了,那你继续强大自己吧!”(感受孩子的感受,客观的看待她和别人,提出要求)接下来,女儿问:“爸爸,你说是不是?”老公说:“我倒有点不一样的看法,比如说人家比你上的高一年级,举个例子,人家参加过志愿填报的时候,你就可以请教人家。”
女儿听爸爸这么说,也就没有再往下说。
教育反思:
1、今天女儿表达的感受,倒是对我的提醒。很多时候总是想让孩子把劲儿都用到学习上,就连吃饭的时候,遇到高年级的同学,也想让她跟人家请教、讨论学习上的事。听了女儿的表达,站在她的角度,确实挺尴尬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爱面子,而且跟人家不熟悉,我还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说的。
2、今天老公的回答倒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统一,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知道心里的劲儿往哪儿使了。他说的这个例子源于我早上跟他聊天的时候说,他哥家的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是找的比他高年级的一个姐姐指导着填报的,这个姐姐前段时间考上了博士,这个姐姐是我家这边的亲戚。今天在回答女儿的话的时候,他能把这个例子用到这里也挺好的,刚好是对我回应女儿的话的一个补充。
3、在一个家庭中,真的是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当夫妻能够统一战线时,两个人知道心里的劲儿往哪使,不至于一个人给孩子说个这样,另一个人给孩子说个那样,孩子都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了。就像是院长讲的筷子理论,当筷子中间有夹缝的时候,孩子就会跟妈妈在一起对抗爸爸,或者跟爸爸在一起对抗妈妈。当筷子整齐的并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就会围着爸爸妈妈转。
(每日一省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