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关于预测的思考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大学的时候上“企业管理学”,老师总喜欢拿一些企业家的演讲和故事作为上课的素材,当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马云说过的一句话,“成功的办法千千万,但失败的办法就那么几个,与其研究别人是怎么成功的,不如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失败的”(对,十年前马云就已经这么火了)。我倒并没有因此去研究别人是怎么失败的,但却也一直好奇,那最通用的失败法则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也许,至今我也没找到答案,但却也相信,这最终得到的答案中,必定有一条是:
那些失败的人,一定是以各种形式被困在当下的。
“失败”和“成功”这样的字样,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或多或少总容易勾起人们对一元化成败论的嗤之以鼻。那我们这里暂且先把“成功”和“失败”定义一下,在本文中,所谓成功,就是一个社会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相应的,所谓失败,自然就是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的状态。
也许一切问题的根源都要向哲学三大基本问题寻求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我想,从哲学上解释似乎太烧脑了。
从生物学上来讲,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源于一个基本前提,人类是群居动物。
因为群居,所以我们选择了分工合作,我们选择放弃让自己成为全能人的诉求,转而把一部分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给了信任的人来做,这样我们就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把自己从琐事中脱身出来,专注于自己所追求和憧憬的未来。同时也因为群居,当两个人技能属性相同时,我们也被迫要和别人竞争,从而更进一步去专注和打磨自己的技能,从而可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就在这不断的分工合作和对抗竞争中,我们的祖先一次又一次在用双手实现着自己所预测的未来,也让我们的现在变成了当下的样子。如果不是他们一次一次在“当下”做着通往未来大门的事情,我们至今仍然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活在未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我们对未来有一个预测,并经过思考后笃信那个预测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就按我们的预测去行动和调整,最后如果历史证明我们的预测是对的,我们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活在未来的。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活在未来”的同义词,如“成长”,如“价值投资”等。其本质都一样,都是我们对未来有个深思熟虑后的预期,然后对笃信,去行动,最终走到它实现的那一天。
而同时,用现在买未来一定是划算的,虽然这个未来可能非常漫长,弄不好就要等十年、二十年,但只要那个预测是对的,其最终必定会达到。
事实上,“成长”本质上就是“用现在买未来”的典型活动,刚要上小学的你,如果法律允许的话,一定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有收入的活,然而,你如果此时去读书上学,不仅没有收入,反而还有高额的支出。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会去上学,甚至要读十几年的书,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学习,用时间买的那个未来,一定是远高于自己当前去工作所带来的收入的。
同样的,“价值投资”也一样是在用现在自己的现金,去购买对一个有未来的公司的期望,同样,也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才会在一个较为遥远的未来,反馈给你一笔丰厚的红利。
那么,道理似乎开始变得明朗起来了,怎么让自己更“成功”(让自己满意)?只有在当下,越来越多地对未来进行理性预测,也越来越高效地践行自己的预测,才会让自己最高效地把当下的时间和金钱,换取未来更丰厚的变现。
回顾下自己过去几年,“活在未来”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也还是有些小幸运。
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对英语是否还有必要学持有疑问,理由当然有很多,比如未来机器翻译技术可能会有大的突破,从而不需要人工翻译,比如除了毕业要求四六级之外,如果自己不出国生活的话,也基本上用不着英语,如果出国玩的话,必然会有懂英语的导游等等。这些理由都很有道理,然而,当我自己在找各种资料的第一手信息时,却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大都是英文的,甚至没有中文翻译,即使有翻译,各种专业书籍的翻译质量都让人更费解,何况网文了呢,那时的机器翻译更是没法看(即使到了今天,机器翻译的质量也是差强人意)。而如果等翻译技术的成熟,或者别人来给自己翻译的话,这个时间也太漫长了,所以那之后,自己开始一点一点硬着头皮去读英文原版书,去看各种一手的英文资料,虽然开始的时候很难,但看下来后巨大的成就感又促使自己翻开下一篇。多年之后,当自己开始喜欢上计算机后,更发现计算机的几乎所有资料都是英文的,而之前大量的训练,让自己看这些文章虽然仍有难度,但却一点都不胆怯了,而正是因为敢看、能看英文资料,后面解决各种计算机问题时,第一手的资料总能很方便找到。
2008年,自己在一次C语言课上,从同学口中偶然得知了中美黑客大战的故事。下课之后,开心地Google了“如何成为一名黑客”,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开源先锋Raymond的文章How to Become A Hacker。也就是那篇文章,让自己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开始喜爱,知道了Linux,Java,Perl, Python等各种新的名词,那篇文章给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在反复地阅读了无数次之后,自己笃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开源软件的,一定是属于Linux操作系统的。从此之后,自己开始学习Linux,鼓捣各种工具,甚至专门买了Motorola的linux手机来玩嵌入式,也从那时候开始,自己见证了基于Linux的Android的诞生和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火爆。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回忆起那些年没日没夜折腾电脑的日子都感动不已,也正是那时候对开源运动未来的笃信和行动,垫定了后来自己跨专业考计算机的信心,也决定了自己后来找工作的方向。
写到这里,似乎“活在未来”是一件很轻松,也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在更多的领域,当“活在未来”和“安全感”,尤其是涉及到安身立命的“安全感”冲突时,我们就往往不那么淡定了。触犯别人安全感的时候,更多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自己亲密的人)会和你争执、斗争,甚至不惜用各种手段来保住他们心中的“安全感”。
很多人都经历过,当自己选择来一线城市打拼时,习惯了在三四线城市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亲人和朋友,是有多么生气和不理解,有时候甚至会使出各种方法把自己留在省城。也想象不到,当自己和传统行业的朋友探讨行业未来时,一旦事实或者结论让他们觉得现在的工作不安全和稳定时,他们会有多么地气极败坏。
在“活在未来”面前,似乎“安全感”带来的各种阻碍才是常态,至于那些理解你的人,真的值得你去感恩一辈子了。
但冷冰冰的事实就是这样,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更有可能不至于被时代淘汰,也才真正有机会能为这个世界的更美好添砖加瓦。这不是情怀,只是事实而已,因为活在未来的人,最高效地交易了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