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孩子爱听的100个历史故事》系列 041 孟子讲“仁”
孟子,姓孟,名轲,大家尊称他为“孟子”,也就是孟老师、或孟先生的意思。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大约出生于孔子去世百年之后。他出身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对孟子从小严格要求,用孔子的仁义、礼乐来教育他。为了让孟子学好,将来有出息,孟母曾三次搬家,选择好邻居,培养正能量。孟母还曾经用剪断织布机上的线,来警喻孟子学习要有恒心,如果半途而废,后果就十分严重。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的影响十分巨大。孟子长大后,又跟孔子的再传弟子学习儒学,他对孔子极为尊崇,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以 行“王道”、施“仁政”来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他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游说各国。孟子曾经游说过魏、宋、滕、齐等国。
有一次,孟子听说魏惠王以重金招集贤才,他便来到了魏国。魏惠王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用接待上宾的礼节招待他。而当魏惠王请孟子谈谈怎样才能给魏国带来利益时,孟子却说:“我是孔子门下的弟子,只知道仁义,不知还有利这个东西。”
魏惠王想效法秦国用霸道来富国强兵,见孟子连利都不肯谈,就觉得他太迂了,于是就客客气气地打发他走了。
孟子见魏惠王不用他的“王道”,就又去宋、滕等国游说。但宋、滕这些小国,在当时夹在大国中间朝不保夕,因此,根本无法推行孟子的那一套,于是,孟子又到了齐国。
齐宣王接纳了他,还让他当了齐国的高级官员。一天,齐宣王请孟子谈谈以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孟子还是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不谈齐桓、晋文霸道的事,只是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讲王道,天下就能统一、安定。”
齐宣王见他这样说,就问道:“那么,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用仁爱之心去实行王道吗?”
孟子说: “当然可以。其实,施仁政并不难,是能够办到的。”
“那么,您的仁政怎样施行呢?”齐宣王又问。
孟子说:“这也很简单,只要将您的仁爱之心用到百姓身上,减少战争,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并且用仁义礼智去教育他们,使社会上父子、长幼、朋友之间相亲相爱,秩序稳定,生产发展,国家自然会富强起来。”
可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用这一套来实现富国强兵可太慢了!齐宣王跟魏惠王一样,都是想要立刻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因此,他只得对孟子说:“孟老师您说的道理,我很佩服,但我很愚昧,恐怕一时学不了。”
孟子见自己的主张到处碰壁,无法实施,就和弟子们一起退而隐居,专心教学和写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题为《孟子》 的经典著作。
小朋友,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如虹、逻辑严密 又充满智慧,代表着我国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你们长大上学后,可以好好读一读,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儿童故事,欢迎继续关注我的文集:《孩子爱听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