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于永正 这是读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一个和蔼的、可爱的于老师如在眼前,于是开始羡慕于老师的学生们,他们太幸福了,上着不像课堂的课堂,一个白发老者带着大家做游戏、演课本剧,调动全身的体细胞投入,清脆稚嫩的笑声充满整个课堂,孩童的衣裳在课上可能留下泥土的痕迹,师生的眸子里都显现着心底的纯洁与质朴,谁能拒绝这样的情趣参与和活泼引导呢?我想,于老师教给学生的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童真之心,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
很喜欢丰子恺的那篇文章《我的孩子们》, 瞻瞻的得意小美好却被我的“哼”给毁坏了,阿宝的创意小点子被妈妈的一个龌龊给玷污了,软软的积极参与却让我误认为了捣乱。孩子那纯真无邪的眼神却求不得世故成人的半点交流和认可,因为彼此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了。是因为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还是因为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世故虚伪难道就该是成熟的标签,是人经苦难磨砺的结晶?是的,我和丰先生一样,我憧憬孩子的生活,我也想挽留他们的黄金时代的这个宝贝——单纯真实向善的童真之心。
杨绛先生晚年安康,问及家人如何保健的,都说她有一颗童真的心,这就是秘诀,因此青春不老,鹤发童颜。汪曾祺写美食,读它,常常让已经吃饱了的人又读饿了。那油条、茶食、炒苞谷,让人垂涎三尺。没有一颗童真的心怎会走遍大街小巷去寻找、品尝又去分享呢,这样的灵魂太有趣了。我想当年的东坡肉也应该是东坡先生怀着一种小孩试试看的态度在徐州、黄州多次实验,才有今天的江南传统名菜。
文学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换言之,写作人都该有颗童真的心,打量这个世界的眼睛是纯净的、自然地,才能生发自然的真实的感受,也才敢配以真实的语言,哪管他该是世间还是世外,哪管他在朝还是在野?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这样的童真如何拥有?那是因为热爱,专注的热爱。热爱与赤子之心同行,于老师的可爱课堂,归根结底是因为热爱,他爱学生、爱课堂、爱文学、爱事业,太多的投入的的爱凝聚成了这些美好,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稍不留神,就会被七色迷目,五音乱耳,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拥有那么多纯真的孩子,那么多真诚渴求知识的眼神,心自然要沉静一些,单纯一些,对孩子投入的爱多一些,自己也活得纯粹,简单一些,生活也就会更加幸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