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一所小学里组织了一次“学生给自己颁奖”活动。活动提前下发了“一次特殊的颁奖仪式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找找孩子开学以来身上的闪光点、优点,哪一方面觉得自己做的好、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给自己命名一个奖项颁发奖状,写一写接下来的打算或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自觉地生发出自尊与自信。
很多同学带回来的信上,都写有开学以来不同方面的亮点与优点,但大多是集中在学习层面或特长方面的,也有一部分同学拿回来的信上是空空的,不知道是家长忘了帮孩子找还是不屑于找。
我随机问了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它们给自己颁奖的想法。有一位三年级的男同学告诉我说,他英语好、数学也学得好,还有就是打架子鼓也很棒。另一位女同学听我问道她有什么有点的时候,连忙躲着我的目光,边走边摇手“老师,我们没有优点,没有优点。”我紧走几步,赶到她的跟前,又问了她几个问题,诸如“你喜欢运动吗?吃饭挑食吗?你认真做值日吗?”她停下脚步告诉我,自己跳绳1分钟能跳150个,吃饭不挑食,在班里也好好打扫卫生。说到这里,她的眼里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看着我说“老师,这是优点吗?”
在他们这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应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应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应该是很少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的时候,反而在这个年龄有部分学生不能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迷失了小小的自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天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启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旅。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这些小天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会独立的面对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的目光望着他们远行的身影,虽说心有不舍,但却非常踏实。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在小学阶段,这个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学而优则优的,一旦学习上有了暂时的困难,可能就会被归到“差生”的行列,家长和同学也不待见。孩子是有自己的自尊心的,一旦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自己也就会蒙蔽双眼,看不到自己身上除了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优点了。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但更没有没有优点与闪光点的小孩。
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自我评价,悦纳自己、欣赏自己,才会更有积极前行的勇气和动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成年人将成人对社会与生活的认识与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们,同时以完美的标准要求我们的小孩子们。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纠错中成长的,如果只看到犯错,而看不到成长,那就是孩子们的至暗时刻了。
张文质老师在《教育的勇气》里有一篇文章就谈到了“以何种姿态,对抗教育焦虑?”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人生存得特别有活力、特别有生机、特别快乐、特别能够获得幸福感?如今的一些营销手段是在某种程度上贩卖焦虑的,正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抢跑焦虑。还有就是孩子的父母,也会将生活工作的压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他们期待的未来已经到了,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拒绝新时代的召唤,仍然用固有的思维和逻辑来操控孩子的一切。用完美主义的眼光来看带孩子,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到至高至上的位置,从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正常生命成长的必然过程。
张文质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上,如果不能更加看重生命、健康、快乐、长寿、善良、合作、应变能力、好奇心、想象力,不能改变都各种痛苦、焦虑的那种愚钝的反应模式、反应状态,还是把这些看成是更有价值的育儿观念,那么我们整个时代的教育痛苦、生儿育女的痛苦,还会延续非常长的时间。我们都害怕孩子会输掉未来,其实,在这样的焦虑和错误思维之下,孩子输掉未来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状态。
所以,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家长,做一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认识自己,从生命成长的角度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