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苦于与人相处,孩子、爱人、父母、朋友,又不甘于现状,于是书单中《关系之境:两性的真爱》就成为首选。又因为它看起来薄一点,殊不知它读起来却是如此的厚,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在似懂非懂中硬是读完了,真是勉强而行之,但及其成功一也——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关系之境:两性的真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是世界著名的心灵导师。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精神智慧,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他只教一件事就是观察自己,深入探索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他的心要为世人指明了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_认识你自己。那此书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从克氏就“关系”这一主题的公开演讲、问答、对话和著作中选编而成。
本书由引言和九个章节构成。
其中引言部分,就告诉我们,带着何种心境来开启这趟关系之旅。他说像两个朋友谈心,不固执己见,不试图支配对方,仅仅是在一个友好亲切的氛围中,轻松友善的谈问题,发掘真理。虽然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也是可以发现真理没错,但是我们所得到的这些发现其实都微乎其微,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发掘的过程,以及孜孜不倦尝试新发现的精神。一旦你为自己的一点发现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你的思想便会停止枯竭,相反假如有一天,你即使是在发现真理的那一刻,随即逝去的生命之流,也会像潺潺的溪水和丰沛的河川般源源不竭。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心境来进入正文。九个章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阐述爱的消失到真爱的显现。
第一章生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运动
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总在分裂能量,这其实是在浪费能量。从“关系”演变出“依赖”和“形象”,由此使真爱消失。关系之镜中无我的静观,在独立于彼此之外的那里,还能找到真爱的关系。这种关系自得其美,且在这种关系中我们需要极度敏感,不断学习。
第二章形象的制造机制
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无论远近,其实都是一种形象符号,形象之间没有真爱,只有摆脱形象制造机制的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境地,真正的关系才会存在,在我没有全神贯注的那一刻,念想便悄然越上,创造出形象。只有当这种形象被打破,则人们不再去继续制造形象,冲突才会停止,才会彻底消失,到那时才可以安宁:内心的平静,还有外物世界的和平。
第三章,明悟快感和欲望
快感是随着念想的延续中,脑海中的每个事件的记录而产生,念想是快感的根源所在,如果你没有念想,那么当你看到一种美好的事物,你就会止步于当下的喜悦,但是偏偏念想此时会介入,“不行,我必须拥有它”,于是便打开了念想支流的闸们。
欲望是一种能量,需要去领悟,不能仅仅压制他或屈从于它,任何试图强迫或压抑欲望的努力,都会带来冲突,钝化感觉。欲望本身没有错,应该去观察和审视欲望的整个活动,这样他就不会成为混乱的根源,对痛苦的抵触和对快感的追求,两者都是欲望的延续。一个总是压制自己的感觉,是自己变得麻木迟钝的人是不会知道爱为何物呢?不去理会欲望,任其高飞和枯味,这就是思想摆脱冲突的关键。
第四章为什么性会变成一种问题
性涵盖很多方面,不仅仅只是性行为,想在他人怀里忘我的欲望,还在某种关系中找到延续,试图从孩子、妻子、丈夫和纵情于他人的感觉中找到一种永恒,性行为当中,自我会完全缺席,性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所以问题当然不在于性,而是在于怎样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有爱的存在,性行为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爱,即便有性需要他也是纯真的。如果你要抗拒性,那就干脆闭上眼睛,不看任何东西。
第五章,关于纯真
那些试图通过禁欲得到上帝垂怜的人是不纯真的,因为他们在追寻一种结果,一种获得,用终点和结果代替性,这是恐惧的表现,只有当头脑和心灵卸下恐惧的包袱,摆脱感觉的习惯,当有了慷慨与悲悯才会有爱,这种爱是纯真。
第六章关于婚姻
当婚姻成为一种契约,复杂纠纷就会永无止境,只要关系是以契约记忆占有权威,或是统治为基础,关系,就不可避免变成一种权利和义务。爱以自我为中心,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如果你爱你的妻子和丈夫,就不要控制她。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因为习惯中不会有爱。关系的误解,导致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和冲突。我的意识也就是所有人的意识,虽然生理上我们不同,但精神上我们所有人类只有相同的一生,如果我曾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是从字形上认识,而是深刻的内心到血液到本能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和他们的关系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七章什么是爱
我不需要问什么是爱,也不需要追着她,如果我追着他,他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回报呢,我小心谨慎,不带任何扭曲或错觉的排除和终结,探寻中所有的黑暗,剩下的就是爱,爱中没有依赖,有依赖就没有爱,否定依赖,排除非爱,剩下的就是真爱。
第八章关系中的爱
虽然我们盼望着关系能变得固定持久和持续,关系始终是一种运动,一种需要深刻和完全理解的过程,不应该屈于符合某种内部或外部的模式。思考不会带来爱。爱的状态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当你的思绪归于静止,从寻找满足、不断逃避中解脱出来之时,就会明白爱为何物了,只有在无我的境界,爱才会出现,而只要你还在追寻满足感,只要逃避,是在强调自我,也因此否定了爱。我意识到自己有爱的那一刻,自我活动出现,于是这就不再是爱了。
第九章关系意味着无我
关系存在于当下,关系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才能存在,只有在无我的境地,你才能与他人连接,且无任何分割。
书就此结束。
原来所有的不和谐苦与人相处源于对自我的不抛弃,对人与事形象的制造,对快感欲望的依赖,妒忌,恐惧,占有,控制,孤独等非爱的不排除。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人类具有相同的意识关系才存在,爱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