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粥悦悦,分享了自己“心狠手辣”管教孩子的事儿,引起热烈反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粥悦悦有3个孩子,全家要去珠海玩。出发前一天,她给三个孩子开会,要求孩子完成作业才能去珠海,否则就要自己留在家里。
结果6岁的女儿没完成作业,粥悦悦严格履行了约定,谢绝了邻居和钟点工阿姨的帮助,让6岁的女儿独自留在家里。粥悦悦则通过摄像头关注女儿的一举一动,又给女儿布置了新的作业,孩子双倍完成作业,赢得了去珠海跟大家一起玩的机会。
在文章最后,粥悦悦感谢了自己对孩子“心狠手辣”的教育,实现了“一箭三雕”的好结果。
粥悦悦博文(1)
我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却没有粥悦悦的魄力。即使我家是男孩子,我也没有勇气把他独自留在家里,让他用开水泡粉丝当饭吃。粥悦悦之所以把她的经历分享出来,是因为她觉得这事没毛病,逻辑自洽,还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制定规则就要执行,否则就承担后果,孩子们被妈妈的威严震慑到了,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触犯了把“6岁孩子单独留在家里”的底线,粥悦悦也不会收获如此热烈的关注。
换个角度,不谈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是6岁,而是16岁孩子,粥悦悦的做法还有问题吗?这就回归到规则本身的问题上了。规则应该怎样制定,不遵守规则该怎么处理?
规则是行为和结果的组合。父母期望孩子做的,和孩子没有达到期望该承受的结果,就构成了规则。
粥悦悦博文(2)
01 规则的首要因素:行动目标
想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好品格,都可以作为行动目标。比如,让孩子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让孩子按要求练琴练字,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诸如此类的行为品格都可以成为规则的一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按照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和控制程度,把父母的管教模式分成四类: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和专断型父母,都是对孩子控制度较高的父母。权威型父母会接受孩子的情感,专断型父母则很少顾虑孩子情感。放纵型和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控制度都很低,放纵型父母会更多接纳孩子,忽视型父母则啥都不在乎。
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是权威型父母和专断型父母常做的事情。权威型父母会更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制定规则时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用爱和尊重影响孩子遵守规则。专断型父母就是自说自话,只关注自己的期望,不会考虑孩子能不能达到,愿不愿意达到。
很显然这四种模式里,权威型是正向积极的管教模式。制定行动目标要结合孩子的意愿和能力综合考量,不能一厢情愿地抱着“我是为你好”的想法,给孩子制定很多难以实现,让孩子厌烦的任务。
02 规则的第二要素:后果承担
行动和结果构成完整的规则。确定了行动目标就会产生两种结果:实现目标,皆大欢喜,目标完不成,就涉及到后果的承担问题。
后果的承担有两个层次:一是承担未实现目标的自然后果,二是接受惩罚。
提到惩罚,我们都很熟,关小黑屋是惩罚,打屁股打手掌心是惩罚,像粥悦悦一样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也是惩罚。惩罚很有效,立竿见影,因为打屁股会疼,关小黑屋会害怕。
只是很多时候,孩子接受了惩罚,承担了身体或心灵上的痛,却不知道为什么?她只知道没做完作业,被独自留在家里很可怕,要听话才会有日子过,她并不知道为啥要写作业。
惩罚不是好办法,那不惩罚,怎么让孩子遵守规则呢?其实还有一种更合理的结果承担方式,就是自然后果。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而不是惩罚,更能让孩子积极行动,实现父母的期望。
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担合理的行为后果。比如,孩子把牛奶洒了。自然后果就是,把地板擦干净,把杯子收拾好洗干净。
03 规则的关键: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
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就要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什么样的后果算自然后果呢?自然后果要符合4R原则。
相关性(Related):行为和结果之间是相关的。比如说孩子在墙上画画,合理的行为结果就是让他把墙擦干净,惩罚就是训斥孩子一顿或者打孩子一顿。
尊重性(Respectful):让孩子自然的承受行为的结果,不奚落,不羞辱孩子。牛奶洒了,有的妈妈会一边收拾,一边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跟你说了要小心,连牛奶都端不好,净给妈妈惹事……”
如此数落孩子,给孩子施加无谓的压力,会让孩子心怀愧疚,心生叛逆。倒不如安静地陪孩子收拾残局,让孩子自然承受结果,让孩子体会到杯子端不稳的后果。
合理性(Reasonable):结果要合理,哪儿脏收拾哪,承受必然而不是惩罚性的结果。比如画画脏了一面墙,那就打扫着一面墙。不要给孩子施加惩罚性结果,让孩子把所有的墙都清扫干净。
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提前告诉孩子可能的后果。如果你在墙上画画,那你就要把这面墙刷干净,而且还要用你的零花钱买涂料。
自然后果针对的是行为本身产生的结果,或可能会产生的结果。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承担,或完全避免自然后果的发生。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晚上9点半必须上床睡觉。孩子不愿意写作业,父母也没必要不停催促孩子。只要遵守约定,9点半就熄灯,让孩子承受作业完不成可能的后果,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奚落等。
自然后果是典型的“对事不对人”,结果是行为产生的,不会因为父母情绪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小丽家孩子上一年级,孩子作业不合格,她就会让孩子把作业多抄一遍。作业合不合格,也没有明确标准,很多时候都是看小丽的心情。有时候小丽想让孩子多做一遍复习,或她有别的事儿忙,就会让孩子多做一遍。她心情好的时候,要求就会格外宽松。
次数多了,孩子摸清小丽的路数了。让妈妈检查作业之前就会拍拍妈妈马屁,比如倒杯水,拿个水果,捶捶背啥的。小丽看孩子这么乖,心情大好,就会放水让孩子轻松过关。
小丽的做法就是“对人不对事”,本来孩子只需要为作业的质量负责,现在又加上了妈妈的情绪,扭曲了让孩子认真做作业的初衷。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给孩子制定规则,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靠父母,父母在家里就有了天然的控制权。一不小心父母就会滥用权威,以大欺小,用不对等的关系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而孩子又完全没有能力反抗。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想,为啥要制定规则?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管,还是让孩子变得更好?大部分父母会说,肯定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但说是一回事儿,实际行动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提醒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制定合理的行为目标,让孩子承担合理结果。而不是滥用惩罚,让孩子承担跟行为不相干的结果。
在育儿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向专家大V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是好事儿,但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睁大眼睛不要盲目照搬。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用所有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坚持做父母的本性,尊重孩子的特点,再融合专家的专业意见,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