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了那么多书,却感觉什么也没记住?

听了那么课,却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进步?

读了那么多文章,事情来的时候哪个也用不上?

这样的困惑你是不是也时常会有?

很多人会因此抱怨,是书写的不系统,是课讲得不生动,是文章写得不深入。很明显,这些不过都是在找借口。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告诉你,是你的方法有问题。但是今天,我看了得到上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专栏里面的一篇文章,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吴伯凡在2018年5月14日的专栏文章《建立神经元间的高带宽专线》中提出:

只发生过一次的,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

什么意思呢?

他把“认知”定义为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一个固定连接。

而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这860亿个神经元中的每一个和另外一个的连接,都是相当随机、极其偶然的。

比如我们每天出门,都会遇到很多陌生人,见到过很多张脸,但是这对我们有意义么?绝大多数我们见过的脸,如同不存在。

所以,吴伯凡说——只发生过一次的,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么怎么才能建立神经元之间的“固定”连接呢。

吴伯凡说,我们可以把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想象成一条电话线,而我们刚才说的,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或者信息,他们神经元之间的那条线相当于看不见。要想让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那条线显现并且越来越粗,就需要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

吴伯凡提出的另一个规律就是——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越多,固定性就越大。

再回到开头,我们说的那些场景,我们看书、听课、读文章,我们感觉是在获取知识,但这些其实就是一次性的一面之交的信息,跟我们在街上随便看到某个人一样没有意义。

这就是我们感觉读书没有用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牛人们给出的读书方法论,比如主题阅读、记笔记、写书评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有用的方法,其实都遵循了第二条规律——不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

同样我们经常提起的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是通过增加神经元之间连接次数达到掌握某项技能的目的。

所以我们总在提,看问题要看本质。什么是本质呢?方法背后的规律就是本质。易仁永澄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原则〉方法〉实例,如果我们思考问题仅仅停留在具体事件的层次,那么我们可能每天都将陷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如果我们开始寻找方法、优化方法,效率就会比之前有明显提升;而能够看透本质、遵循规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牛人。

回到读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了读书背后的规律,相信我们再去读书,就不会因为慢而焦虑,不会因为少而煎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礼拜,我们学习了在ADT智能帮助下自动创建了第一个Android项目。res目录下就是我们的主要程序了,我们可...
    CallmeMrZhang阅读 201评论 0 0
  • 如果父母有一件事需要教给孩子而且会令他们终生受益,那么这件事就是阅读。 从儿子五六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了睡前阅读。...
    梅子的江湖阅读 499评论 27 26
  • Luyc_Han阅读 265评论 0 0
  • 会开车的人都会有自我良好感觉,自然是觉得自己驾驶水平不错,开的越久这种感觉更容易放大!据悉,接近90%的人认...
    麟_7398阅读 307评论 1 0